生命总有故乡

蓦然回首,不禁莞尔,我最初的文学是个江湖,至少有江湖的图腾,迄今犹在的印象是:

夜阑更深,星光寥寂,远处有一阵没一阵传来梆声,每次三两响,隐约间,突见飞檐走壁的身影越墙跃过,转瞬即逝……

我在《前锋日报》读到筹组砂拉越星座诗社的讯息时,年稚的脑海第一次出现的就是这样的影像,就在三天前(11-12-22)紧接星座诗社50周年纪念专集推介礼后,《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在台上主讲“小心,文字这把剑”时,它又一闪而过。

Stars twinkle, and so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是的,那个时候,我13岁, 已将巴金的著作《家》、《春》、《秋》读了两遍,第二遍把不忍直视瑞珏之悲怆章节一概跳过,其时,巴金的《憩园》也似懂非懂地读过了,且能出口引述鲁迅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 及不知哪里看来的“生活就是奋斗,人生就是前进!”。

那个时候,我才13岁, 文学、文字的江湖离我很远很远,飞檐走壁的文坛侠客只能是我仰望的身影,但星光却一直是我的方向。

直到10年后——

之前我写“报业路上的那些岁月……” 开端:

1979年5月10日早上,我拎一个陪我母亲嫁妆的旧皮箱,带著一封《诗华日报》古晋分社邮寄给我、建议月薪300令吉的翻译员聘书,从石隆门镇出发,抵达古晋车站又转了巴士,在古晋假日酒店前面的路旁下车,一步步走向座落在田振安路的报社……被安排入住宿舍后随即上班。”

“……对我,走上这条路并不偶然,我13岁正式开始跟中文报结下不解之缘,持续在数家报馆所开设的文艺副刊上发表青少年梦呓般的作品。13岁之前尽管也尝试从婆罗洲文化出版局的《海豚》学生刊物跨越出去,把习作投到报章,却不见刊登,换句话说,我很早以前就尝过投稿被拒的滋味……小六到初中那段期间,心里总有几天是放学后必去买报纸看副刊的日子;小六时还未拥脚踏车,经常一边走在碎路上回家,一边低著头阅读文艺副刊版,包括副刊编辑的“编后话”,举凡买不到文艺副刊见报日的报纸,怅然无比,四处向别人家讨来隔日报,就要那一个版,形同报痴。”

“由于对文艺创作的狂热,勤于阅读和笔耕,通过向中文报投稿及发表作品,我接触到当时一些副刊的编辑和文友,心目中也有一些仰慕的砂拉越星座诗社前辈,包括熠熠生辉的现代诗人如刘贵德、陈从耀、谢永成、谢永就、沈树德、陈焕阳及李木香……陈从耀和谢永成是报界中人,刘贵德、沈树德、谢永就、陈焕阳和李木香都曾经在不同时期,代表诗社负责在不同的中文报上编文艺副刊,我见过的两位文艺副刊编辑吕朝景和吴素贞当时任职于报社,他们给过我稿纸,使我投稿时不需要再撕作文簿爬格子。”

进入报社后,我算是闯入文字江湖,接着也闯荡于文学江湖,参与星座诗社的活动,时而跟我当年仰望其身影的前辈与同好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甚是活跃。

星座诗社15周年社庆时,踫巧是我担任主席,想不到它50周年庆时,告别了媒体志业的我从都门回来,又归返星座诗社。

如果没有记错,前主席林武聪曾说,生命总有故乡。

这话对我适用,但向诗社回归,已不可能还同样滚荡着13岁、23岁那些年月的炽烈激情,感觉似反哺回馈,实质上是责任。

14-12-202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