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副刊》上: 那一场灿烂无比的风云际会

凡研究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人,都绕不开《新青年》这块启蒙阵地,它是一份杂誌,1915年创刊时,叫《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堪称新文化、新文学、新思潮的幅射源。

报刊和杂志象徵那时代的民间话语权初露头角,在后晚清政治、民国政治、军阀政治交缠的缝隙中争取空间,确对知识阶层与社会舆情起了波澜壮阔的影响,而且有者持续得更久远。

除了《新青年》杂志,《晨报》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之一,不过到了五四爆发以后,《新青年》改为左派革命刊物,《晨报》不跟,被视为往右走上反方向。在所谓进步的狂热革命份子眼中,反正不左倾,即使选择走中间,也打成反动派!

《晨报》找来一位副刊主持人──就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的徐志摩。

其时,《晨报》已经是靠《晨报副刊》支撑报馆,报馆“副刊主编”比 “老总”还要威!

浪漫归浪漫,唯美归唯美,别看徐志摩是个“温柔细腻的抒情者”,他一上任就在报上把话公开讲明,以《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作为开场白:“我决不是一个会投机的主笔,迎合群众心理,我是不来的,谀附言论界的权威者我是不来的,取媚社会的愚暗与褊浅我是不来的!”

对当时的先进热血份子,徐志摩这话说的太大逆不道了!

所以伏下“隐患”。

● ● ● ● ● ●

 

《晨报》诞生在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翌年,也就在爆发“五四运动”的3年前,它创刊于北京,第一任总编辑是至今仍被誉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的李大钊,他跟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海归派精英都是发起“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旗手。

世局巨盪,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转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跟陈独秀冲在最前面,《晨报》可以说是最早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及介绍俄国革命理论的北京报章之一。

《晨报》最大特色是《晨报副刊》,它开了中国报章改革副刊的先河,开闢了五四时期作家涌往朝圣的文学阵地,作品能刊在《晨报副刊》是非常值得引以为荣的事,《晨报副刊》也傲踞为知识界津津乐道的“民国四大副刊”之一,其馀三个是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及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

作家们都以能够在该刊上发表作品为荣。

老格式的“报纸副刊”是娱乐性、趣味性的消闲内容,这些本固定集中在《晨报》“第七版”,1919年,李大钊和鲁迅联手改革,除文学文艺素材,还增加“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译丛”栏目﹐紧贴“五四运动”,再后来倾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总之,除加料,还加版,1921年改为单独出版,既是《晨报》名副其实的另一份独立副刊,且以日报方式独立出版。这时期,《晨报》无法以正规新闻取胜,靠副刊来支撑报馆,稳住读者群。

既然李大钊主持《晨报》,还亲自负责它的副刊至1920年,是故,为它积极撰写不少文稿,鲁迅也长时间藉它推动新文学,譬如《狂人日记》和《故乡》在发表于《新青年》月刊后,也刊载在《晨报》,《一件小事》则首次发表在《晨报》上。《阿Q正传》最先也是连载于《晨报副刊》的,在这里,鲁迅前后发表的小说以及散文杂文超过50篇。

 

李大钊称得上是“热血澎湃的革命者”,鲁迅是“横眉冷对的批判者”,两人都是号召力非凡的大咖,胡适之則以白话诗助阵……周作人、冰心、林语堂、朱自清、俞平伯、闻一多、徐志摩、郁达夫、沈从文跟着也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一时间,星光灿烂,风云际会,在思想上影响文艺界,也带动了大批五四文学青年。

1925年,《晨报副刊》迎来徐志摩……

17-08-202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