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思,“不谈政治”是个伪命题!(二)政治太重要,能全交给政客吗?

百年前,是一份纸本杂志撬开近代中国一個文化觉醒的年代──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解放思想的不流血革命,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作为起点,以一份杂志月刊作为文化、文学革新的前锋,向知识群众展开思想启蒙。

这场运动的主轴是思想的、文学的,它提倡以开放、自由、民主、科学的新思潮跟封建社会思维作战。主帅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论》,号召推倒阿谀、陈腐、迂晦的封建文学,他声援胡适为新文学基础所砌下的第一块砖──《文学改良刍议》。

其时,未满26岁的胡适在美国留学,竟为天下先,向旧文学发难,倡导文学改良。

陈独秀與胡适:“不谈政治”。

胡适提倡“改良”,他是自由主义学者,主张温和改良路线,少渲染政治主义,专注于思想与文学,可“改良”的“刍议”一到陈独秀那裡就变成火辣辣的“革命” 。

陈独秀是激进改革主义者,是革命人士,言举惊世骇俗,跟胡适的沉敛形成强烈对比。

1917年,胡适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编辑团队,并肩作战,登上 “新文化运动” 的舞台。

陳、胡兩人其中一个关键的交集点是,陈独秀决心 “不谈政治” ,甚至不谈它20年!

杂志是1915年在上海创刊,翌年改名《新青年》,陈独秀以“不谈政治” 作为方针,还曾是编辑同仁的“约定”,深得胡适之心;胡适偏向 “只谈文化、不谈政治的主张” ,做好思想启蒙,“以改造国民性为救国的根本思路,在文化思想上替中国的政治建筑革新的基础,而不是直接的去解决政治问题”。

既然文学的“改良”、“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最初理念,“不谈政治”又开宗明义是个共识,所以,推动文化、文学工程“别沾政治” 或 “不谈政治”后来掀起论战,洐生“到底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的纠葛。

这纠葛也一直是困扰着后来者的幽灵,有人坚持“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政治洁癖”,更有人认为大可“与世推移”,无须自我放逐,结果变成随波逐流之辈,趋权附势……能保持为中间的桀骜异数者,始终佔少数。

时年36岁的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 绕不开的狂飙人物──陈独秀

这说明陈的初衷是以杂志来打造思想启蒙阵地,集中精力于改变思想 “要努力唤醒广大群众,起而救亡……”是故,“20年不谈政治”。

陈独秀之所以有此念头显然是经过对局势、现实与政治理论作过解剖和反思的,也对客观背景和累积挫折做过总结。他体现出心志的转变,希望投入“思想和文化的启蒙”,以改造国民性,塑造拥有“独立自主人格,自由平等权利”的新国民……如此艰巨的工程,耗它20年并不离谱。

陈独秀在这之前已挥洒了他的血性,他参与过辛亥革命,反清朝帝制、反袁世凯、反帝国主义、反军阀……且办报刊抨击时政,对抗政治压力,他跟暴风疾雨共舞,也随着时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时候是他的一次蜕变。

要谈中国近代史,就绕不开陈独秀,各方不是不要蓄意绕开他,而是不能──除了晚年 “久病山居生事微” ,陈独秀的一生都叱吒风云,是波澜壮阔的先行者,是狷刚不羁之才,既奔跑在狂飙前面,却又捲入世界与中国态势的剧烈动荡中!

胡适形容陈独秀气象大,不错,陈独秀是发起“新文化运动”的领航人,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更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100年前,也就是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告成立,他就是第一届中央总书记,事实上,一直到第五届,他都被推选担任中央总书记!

为什么说掀开“新文化运动”序幕时,陈独秀正处在他的一次蜕变?陈独秀真的能“20年不谈政治”?

同時代的法国第18任总统戴高乐曾說:政治太严肃重要了,不能全交给政客。

30-03-202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