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正确与否被任由标籤时…… 喝的不是可乐,是政治!

我1986年第一次到中国公干,应该是那年头踏入神州大地的最年轻的砂拉越人。

间中的一天人不舒服,上午没随队出去採访,醒来后下去宾馆咖啡厅用餐,点了一客牛排及一罐 “可口可乐”,端上牛排的女服务员居然跟我说:“先生,你这么年轻就这么有钱!”

除了有点小布尔乔维亚情调的错觉,再令我愕然的是,另一名男的服务员在我离座之前向我提出一个要求,把“可口可乐” 空罐送给他,而且请放进我包包里,出去宾馆门口再交给他……

过程显得有点神秘鬼祟,原来罐子里“有股药味”的洋饮料居然在当时还多少含有 “卖国主义”,但是,对方一拿到手表现得高兴极了。

我们外宾下榻的宾馆是不开放给中国人民的,使用的货币经过兑换,是外汇券;“可口可乐”是奢侈品,最初规定仅供应旅游饭店,收取外汇;销售的对象严格限制在到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后来扩大到糖业烟酒公司和北京市场内销少量。

那是1986年的旧事──就在那一年,“可口可乐”第一次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以美金20万元的天价,配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打广告;一旦“可口可乐”上了中视,就等于得到认同,可以在中国市场 “登堂入室”,光明正大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了。

那时,美国“可口可乐”总部跟中国国有企业──中粮集团已经在中美建交后合作生产与开发市场7年了,却依然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窘境。

主要原因是“可口可乐”受到多方面的抵制,暗流冲击;在部分社会人士眼中,它既有“卖国主义”的味道,又代表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喝“可口可乐”这“有股药味”的洋饮料无异于吸吮资本主义的液汁。

社會意识形态的对峙让“可口可乐”政治不正确,带有 “西方资本主义”的浓味,而且喝它可以被标签为很腐败的“享乐生活方式”!

虽然中粮是国家企业,它引进“可口可乐”也遭批判为“走资派”、“洋奴哲学”、“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民族工业”。

许多媒体舆论界对“可口可乐”并不友善,断言“可口未必可乐!”

也有政界闻人和文人竞相质问:难道中国汽水满足不了中国人民,也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求?非要喝可口可乐不可简直就是卖国主义!

了解到这样的背景和形态,即可晓得何以宾馆咖啡厅工作的小男生要讨个“可口可乐” 的空罐子,也看懂“可口可乐”当时砸钱上中视這舆论神坛打广告的重要战略意义。

反观马来西亚,到今天还是有人为了製造意识形态的矛盾而三不五时地对喝酒、卖酒,甚至连商品、衣饰也要大作文章……呜呼,时过境迁,别人是一路奋进的高速列车,风驰电掣、日行千里,咱们却总是在开倒车。

这些人自以玩弄什么“正确性”的行为很“可口可乐”,其实是庸众政治的玩意,根本不知所谓!

26-11-202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