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饭事很大!

看完《快!等你开饭》,竟想到孩童时每每被催促吃饭,催了三次还不到饭桌,就会被娘责问:是不是需要抬轿子来请?!

这原来是那么温馨的催促,其窝心的暖暖,在孤身异乡若干年,重被声声催,更加深切体会,而且倍受感动。

 

记得,“快!等你开饭”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切要珍惜!

开饭绝对不是小事,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曾国藩为了“快!等你开饭”的事曾经把他的学生,也是后来的接班人李鸿章给整治过。

据说,曾国藩的发飙改变了李鸿章,成就了李鸿章,使他在恩师去世后,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三十年。比较客观的说法是,他把百弊丛生、气数已尽的晚清给撑得久些,否则早就被併吞掉。

历史的乱源很多引发自吃饭的事。一个铁杆道理就是,开不了饭就要乱!就要反!

当下疫情旷时持久,当权的越来越焦虑,这跟民生,特别是吃饭的事不无关係,日子不能越过越难过,饭碗有问题老百姓必火,其实脱贫之役就是人类千百年来世代负隅顽抗的痼疾;咱们谁的祖辈,甚至父母或自己没穷困过?

读中国古代历史也好,近代史也一样,有很多都关係到开饭吃饭的事,千事万事,吃是大事。为求温饱下南洋的第二、三代至今,尤其是乡下、郊区的父老,逢人见面还是“吃饱没?”。

当领导,搞管理就是掌握资源分配权,这权力的行使影响到人心。既抓人心就不能说跟众人碗筷的事毫无瓜葛。让人家难吃、吃不饱,砸人家饭碗,开不了饭的事如果不能让人信服,自己也必然吃不了兜着走。

中国名导演张艺谋曾经根据余华的小说《活著》改编成电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饥饿。一个被请去急救分娩妇的教授因饥饿过头,一下子把几个馒头给狼吞虎嚥,差点活活胀死掉,口吐白沫,眼睛都翻白,根本救不了人。分娩妇不幸血崩身亡,儿子得救,取名为“馒头”,既是讽刺,却也是电影在剧终时所窥见的未来希望。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著” 及 “人是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是《活著》作者在书中以文字浓缩的悽凉,刍狗般的轻贱。

有些书有些电影,看了一遍就永远深烙着,不是不想,而是不忍重看。《活著》这本书是四份之一世纪以前付梓出版的, 1994年改编成电影。

电影我也看过,葛优、巩俐领衔主演。吃饭不是温饱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人可以饿死,也可以饥饿到吃太多豆子而被撑死,吃馒头吃到跟死神擦肩而过。人的命运在时代中随波漂流,被历史牵引,没有尊严,“人啊,活著时受了再多的苦”,只有“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可是,人再苦也必须活著,因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而且,生活会越变越好”。

莫言在还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获此殊荣)之前,我曾在香港听他主讲,讲他童年惨逢神州饿殍……捡煤炭吃,而且煤炭也香极了,真好吃!

当时莫言的身分还未攀至国宝级,锋芒都还没于丹和易中天俩那么健,粉丝和投在他身上的媒体聚光灯之亮度显然也不如他俩。贴近聆听,记得莫言当时主要是解释他很多作品的背景,特别是为何总带有极度的饥饿感,为何那么淡定地平铺直叙生命在卑贱和荒谬中延续的伟大抗斗。

咱们这个民族的祖先们就是这样活着地走过来,也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而且,生活会越变越好”下南洋安身立命……

 

 

2017年11月16日 《开饭绝对不是小事!》

2017年11月16日(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