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的独白: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160年前,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死了,死于肺炎。

120年前,另一位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死了,也死于肺炎。

应该这么说,叔本华跟尼采都有伟大的心灵和智慧,他们皆是先行者,所以在他们活着的“世界”,很多时候只能自己跟自己对话,叔本华说过: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

 

哗闹嘈吵中,不会听到灵魂的呐喊,即使是在喧嚣的群体实境中,他们仍孤独,更选择独白。

․․․․․․․․․․․․․․․․․․

叔本华一路来被称作是孤僻、寂寞的 “悲观主义者” ,他的哲学智慧让他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不殞星光。

他留下遗言,希望人们能公正、独立地去理解他的哲学。

可以这么解读,叔本华最在意的是他生前死后的价值;他的确说过: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但是,同个时代有多少人估出先知者的价值?

在这本自传中,尼采写道:“听我说啊!我是这样独特而又这样杰出的人。不要把我与任何其他人混淆。”

叔本华很纠结──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他在世时,拒绝庸俗,所以孤独,他死后,去理解他哲学的人们,还会那么多是庸俗之夫吗?如果是,他们将不懂得怎么保持公平正直,也不懂得掌握独立思考。

叔本华很崇拜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的时期是中国最多体制性变法、摧枯拉朽的战国时代中的 “商鞅变法”时期。

․․․․․․․․․․․․․․․․․․

提到柏拉图是因为要带出他一则很出名的“洞穴隐喻”(Allegory of the Cave);简单来说,它大意是这样──

一群囚徒长久以来就被镣铐紧锁在洞穴中,他们只能直视眼前的洞壁,甚至无法把脖子转去看后上方燃烧着的一堆篝火,他们所见的皆是影子,影子就是他们所知的实物。

有一天,一名囚徒获释,全身自由了,他可以环顾四周,在转身直视篝火的那一刻,顿时天旋地转,晕眩难受,火光所让他目睹从来没看过的实物,对他而言,这些全非实物,而是幻影……直到他走出洞外,经过苦苦挣扎,适应了太阳底下的世界,才分清楚什么是真切的,什么其实才是实物的影子,不是实物本身。

他倒回去洞穴给其他囚徒砸烂枷锁,解开他们身上的镣铐,试图引导同伴走出洞外,直视太阳,拥抱光明……可是,全部同伴愤然拒绝,一向被束缚的囚徒反而对此异类心生怨恨。最终,联手把“光明使者”杀死了。簡直就是聚而歼之,洋洋得意。

柏拉图一则很出名的“洞穴隐喻”(Allegory of the Cave)。

柏拉图心中的“光明使者”正是哲学家。叔本华担心被戮的是他的哲学。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子死(罪名是以邪说荼毒青年与不敬拜众神)的,苏格拉底被判死罪,端起毒酒,一饮而尽,这就是“光明使者”的下场,先行者的悲剧!

鲁迅写铁屋里沉睡的人们因为火患而被嚷醒也有“洞穴隐喻”的揪心,是沉痛的哽咽;不久都要闷死了的熟睡者本来会从昏睡至死灭,他们无感于死的悲哀;大嚷惊醒几个人反让他们成为不幸的少数者,他们必须承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

 

很多人把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视为狂狷者,尼采曾经疯狂崇拜叔本华(应该超越叔本华对柏拉图的崇拜),叔本华的哲学原本形同尼采的信仰,后来变成怀疑。这应该显示出尼采成长得高大,他主张突破别人的思想框框,要做自己的主人,向时代发出有自己灵魂的呐喊。

柏拉图心中的“光明使者”正是哲学家。

尼采24岁就当上瑞士一所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后来聚焦在哲学,不断飞跃、蜕变和升华; 44岁生日时,他为自己写下一本自传,叫《瞧!这个人》,在这本自传中,尼采写道:“听我说啊!我是这样独特而又这样杰出的人。不要把我与任何其他人混淆。”

尼采批判当时的教的道德观,也讲了一些有关上帝的坏话,这方面引起太多尖锐的争议和攻讦,也造成太多扭曲和误解,没有国籍的尼采后来从哲学家变成疯子!。

他生命最后的11年是处于精神崩溃状态,58岁那年(1900年),尼采跟叔本华一样,也死于肺炎。

尼采也很担心他的哲学在他死后怎么办,他说:“想到有朝一日,我会被最没资格的人尊崇、歪曲……我就感到恐惧。”

苏格拉底被判死罪,端起毒酒,一饮而尽,先行者的悲剧!

他像很多先知先觉者一样,在世时面对那么多 “洞穴里的囚徒”,分不清什么是影子,什么才是实物,週遭尽是“铁屋里沉睡的人们”……所以他在精神还未崩溃之前就表示担心那些“最没资格的人”对他不管是尊崇,还是作出歪曲。

尼采应该准备百年孤寂的,或者他相信自己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群众百年,所以他说:我的作品将在百年之后得到重视!

 

 

25-04-2020

#榮起思庫

#叔本华尼采柏拉图苏格拉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