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主义的紧箍咒照旧

我1979年5月进报界时,希山慕丁的爸爸胡申翁是首相,其时,马哈迪已经官拜副揆。

胡申翁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的,马哈迪则相反,加入报社隔月,我负责翻译一则马哈迪引起国际譁然的马新社新闻,他宣布要分批遣送数万名逃难到大马的越南船民出海,如果还有更多试图涌向大马登陆的难民前来,负责在沿海巡逻的部队将射击,难民如果将他们的船隻凿沉,他们不会获救…

后来是由内政部长加沙里出来解围,向国际社会“澄清”,马哈迪是讲shoo(以嘘声吓走),不是说shoot(开枪射击)。

胡申翁选择马哈迪当副首相时,据说有个协议,将来一接棒子就得把东姑拉沙里委为副首相,原因是东姑拉沙里当时已经是巫统副主席之一,而且比马哈迪还高票当选,基于处理着重大公务的特殊原因,一时间无法接受担任胡申翁的副手

胡申翁健康不好,1981年退位,儘管两人关係不见得特融洽,他还是坦荡把担子託交给56岁的马哈迪,结果马哈迪挑了跟自己一样,被东姑阿都拉曼开除出巫统,又被敦拉萨回收的慕沙希旦当副首相!

这就是为什么1987年巫统A队跟B队党争及演变到后来的大决裂,胡申翁始终都站在东姑拉沙里的那一边,跟国父东姑阿都拉曼一样与马哈迪对立。

更吊诡的是,慕沙希旦也站在B队,跟老马闹翻!

老马1981年开始他22年又107天的马哈迪主义政权统治,那一年他决定做一件事,就是把东、西马的时间统一,8月31日当晚11时30分,大马半岛把钟錶全调快半个小时,跟原本快西马30分钟的东马时间统一,从此马来西亚统一了时区,再也没有半句钟时差。

他接下来倡导国家统合运动(National Integration),让东、西马同胞消弭差异感,融合成一体。可讽的是,1985年沙巴选举政局巨变之后,1986年又闪电再选,沙巴团结党所代表的本土主义被马哈迪越压制就越激昂狂飚……形成一段相当时间的对抗僵局。

总之,在红红火火的国家统合运动下,1984年我受官方安排飞吉隆坡在默迪卡广场实地採访8月31日国庆盛典。在隆期间,也採访一个由敦马出席的马华工商联合会(中总的前身)的场面,敦马跟会长黄文彬关係很密,之前,曾向政府提呈了“朝向更快速经济成长及加强全民团结”的备忘录,对新经济政策的弱点和偏差有具体建议。

印象非常深刻,敦马致词时特别强调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阐释的理由包括避免华人富有,马来裔同胞贫穷落后的贫富鸿沟继续加大到演变成种族冲突……一旦513再发生,华人首当其冲,财富难保,甚至打回原形,所付出的代价比配合政府扶持马来族群与其他土着在经济上改进翻身来得大。

当时59岁的首相要华裔感恩,也必须牢记,种族和谐只有在贫富差距受控制的情况下才能臻至,否则,如危于累卵,朝不保夕……儘管政府扶持马来族,但是,它也証明给予华人致富的机会,不少华人崛为富豪就是实例,这点不只应该被激赏,还要诚心地配合政府扶助马来族群……

35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结束了在媒体职场的生涯,94岁的老马依然没变,马哈迪主义的紧箍咒照旧,大前提没改──一切兜兜转转!

我将尝试从政经角度在有限的主讲时间之内儘量解读马哈迪主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