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噢,你也在这里吗?

(一)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伍燕翎博士主讲着“文学教育的爱与愁”,中途ppt在演示屏蹦出上面这散文,一时间,感觉突如其来的触动。

它是张爱玲24岁那年在上海《杂志》月刊发表的微型散文《爱》,全篇只有340字,没有一个是生涩字,那么非典型的呈现,竟成经典。

伍博士给它标上一个小题──“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跟这篇收集在《流言》的散文 “初见”那年,估计还不超过15岁,那时的悸动是非常纯文学或仅能说是纯文字感应,不可能体会得到匿隐在深处的幽怨;是一个对哀伤际遇的苍凉凄婉笑容,抑或是对宿命连卑微想望一路那麼坎坷、還一路砸碎的倔强回应……那时候懵然不知,但脑海中会把“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配在画面: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清代的拟古诗词,纵使历尽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定格在初见的情景,所触动的情愫依然清晰如昨,儘管不一定梦萦魂牵,日以继夜地纠纠缠缠,却也永难忘怀,因为邂逅的刹那已成永恒,短暂片刻的初见已成了终生的追忆。

整首诗词是有相当浓郁的哀伤,有深切遗憾和苦楚,且带屈怨,对薄情、忘情有所控诉,主讲人只引用“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想来是要突出张爱玲的《爱》是多么从容、淡定、不温不火……

更具体一点来说,相信伍燕翎博士是指张爱玲对《爱》的处理手法很从容、淡定、不温不火,至于《爱》在简洁的340字的舖陈中,却以平和手法隐伏着它非同小可的感染力、寓意深长的爆发力,可歌可泣,令读者荡气迴肠,低徊不已,不禁掩卷而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