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思项羽, 不齿于刘邦!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形成群雄纷起、“逐鹿中原” 的局面……王安石的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就是写“楚汉战争” 末期,西楚霸王项羽败亡的必然性。

 

在这裡,“中原”的地理概念比较广,泛指神州大地,否则,战争的终结点“垓下之战”发生在安徽省,此役是否也涵盖在“中原一败势难回”之内,是有争论的。

 

“中原”跟“黄河”都是中华文化的认知标志,中原文化及黄河文化确是我们所融入的中华文化之源,对我,“中原”跟“黄河”是文化故乡的召唤。

“中原” 多被指为黄河中下游地域,儘管“中原”版图的概念有变化,不过,“中原”的核心不变,就是河南省;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正是河南省,其省会为郑州市。

遥远东方的这条百川之首长5,464公里,渡口多,郑州市27公里外的荥阳就有个曾经很火的黄河古渡口,桃花峪也在这裡。

这一带很特别,恰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的地方。

黄河中游翻腾穿越过黄土高原地带,“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土高原延伸到这儿也算是到了终点,换句话说,这是黄河下游的开始了。

黄土高原的泥沙也於此开始淤积在黄河的河道,一年不下4亿吨;如此一来,下游河床逐年升高,比两岸的地面还要高……这现象是从郑州开始的。

历史婉约绵延,九曲十八弯,像古老东方的这条河,浩浩荡荡、滚滚滔滔,波涛咆哮,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呼啸而过,直到它流到这里,阔泻出山……所以,不要把黄河古渡口想像得那么滔滔滚滚,因为河道宽阔了,河水就舒缓了。

往往决定历史大江大河流向的竟是运行权力的一个态度,一个决定,甚至在不自觉中,其实正是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

怎么不是?

古渡口南依广武山,也就是黄河南岸的一座山岭,山有一条直入黄河的巨大裂口,叫广武涧,也就是“中分天下”,划分出“楚河汉界”的“鸿沟”。“中分天下”,就是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在刘邦要求下,公元前203年,项羽跟他签署停战协议──“鸿沟和约”的互不侵犯分界线:“楚河汉界”!

那一年项羽只有30岁,刘邦54岁!

项羽、刘邦确实是在关键时刻作出关键性决策,而决定接下来历史走向的恰恰就是楚汉双雄运行权力的态度与心思。

在极度阴险狡诈的刘邦心眼中,“鸿沟和约”根本就是个背信藏巧的圈套,是要你去死的陷阱。

这点,项羽的首席参谋长范增早在一年前就已识穿。

战役本来就是刘邦惹起的,他先是攻打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反遭楚军惨惨挫败,接着又退到荥阳出击,结果又被楚军重重包围……公元前204年,刘邦就向项羽求和,央求签和约,但被范增所阻,识穿刘邦快撑不住了,只不过是使出缓兵之计,这裡面大有文章,必加大力度攻之。

刘邦的B计划是大出手砸钱,以黄金4万斤去贿赂项羽的高层,并且使手段造谣离间,龌龊不堪地製造假象、圈套、陷阱等等,就这样让项羽跟范增关係决裂,范增在出走途中死了──

这才让刘邦的求和之计重见曙光──经历辗转,终于签下了“鸿沟和约”!

明白了这个背景,就了解为什么说刘邦极度阴险狡诈。

反正 “鸿沟和约” 一订立,刘邦就马上部署怎么侵袭项羽了,这无赖非但没撤兵,还暗中召集麾下韩信、彭越、英布等将军,连同反楚的诸侯军……才转身一个月,突以超过60万军力发动一场歼灭西楚霸王的大战争!

对刘邦, “楚河汉界” 这玩意根本就不存在,和约又不是啥圣经之类的。

而项羽的确带着他的兵马撤退,毫无防备……一卷和约墨渍未乾,他怎么也没料到刘邦一翻脸毁约,自己三面受敌,手上的10万楚军反被刘邦的60万敌军围困,不得已被迫退回垓下城,最后也惨败在“垓下之战”,于乌江磊落悲壮自刎了结……

李清照写得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我是“鸿沟”思项羽, 不齿于刘邦!

在黄河岸眺望广武山岭,对2,222年前,这裡划分为“楚河汉界”,订立 “鸿沟和约”的历史,我向刘季背信毁约的诡谲、阴险及狡诈投以最鄙视的目光──算是脚踏中原,目观黄河,感受“楚河汉界”与史载惊心动魄战役的心愿之一。

 

26/05/201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