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萎缩成 “小众”……怎把铃铛挂上猫脖?

当“大众”萎缩成 “小众”……

生活实境的体验跟以前作出 “想当然尔” 的推断截然不同,这是始料未及的。

这个“想当然尔” 的推断是:若乾淨卸下职务,必定常泡在图书馆,回到70年代恋恋于纸质和文字散发书香的日子,至少腾出第一个年头来沉淀过瘾,算是回归歇息。

结果过了14个月,一次都没踏进去,若非不经意走近,望其门而不入,根本就没过一丝生活需要的联想。

从不自觉地彻底推翻了自己曾有的想法到猛然惊觉,不禁为之诧异。

(一)结构性变化

或许是因为自己并无比较专门或学术性的需求,或许有此特殊需求的学者或研究员才必须走在线下往实体图书馆里钻,因为网络世界搜索不到他们所要的文献资料……

再多的“或许”,“肯定”只有一个:有这类的特殊需求者太过“小众”了。

也真纳闷:连我都没去,那到底谁去?

这更坚定了我对“大众”需求萎缩成“小众”利基的省思。传统和经典式微为“小众”是市场结构性变化的趋势;在“大众”被撕裂、瓜分与碎片化的同时,“小众”竞手卯力争夺空间,手段包括跨界竞合,把它们的圈子做大。

图书馆的空间就是藏书,空间的价值在它的藏书量,藏书量能“展示”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文明指数。

过去我都这么认为,可现在不尽然。

藏书量可以浩瀚如海,可这跟激化知识普及,捕抓更多公众时间、眼球和撬开阅读群体的脑洞,以发挥知识殿堂资源共享的最大效应毕竟是两回事;匮乏这样的需求,藏书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再多得惊人也遑论如何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如果存在的价值没得到合理需求与善用的支撑,那么,价值的认可証何在?

换句话说,价值得看供需发生怎么样的关係。

以个人的例子来说,一两个星期没去星巴克咖啡,我会想去给自己一份小确幸,犒赏下自己;如果一两个月没到大众书局逛逛,左右脑就会催促。买没买书是一回事,定期检阅群书的“仪式感”彷彿才不可或缺的,也不想跟书市有哪些新书上架脱节……但,怎么想都没想再走进去公共图书馆?需求的慾望没有,怎有冲动呢?

 

(二)火柴与打火机

“大众”的需求慾望没了,萎缩成“小众” 的特殊需求──这是很多行业,很多领域发生过,也发生着的现象。

这一点都不奇怪,就像再也难以见到烟客使用火柴,即使是欧洲,烟客也普遍地以中国温州生产的打火机点燃香烟那样……有多少人还一根一根划火柴呢?

中国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曾经是全亚洲最大的火柴厂,始建于1912年,是引进“洋火”,照亮中国的企业大哥,它在2012年的百岁诞辰拍卖所有产业,同年中国另4家大火柴厂也陪同退下历史舞台,此时,中国製造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70%,单是温州,打火机厂曾经多达500家,其中一家叫“东方”的打火机厂缔造过每天出口百万支的纪录!

过去14个月,估计我搜索的资料量比当年为应付功课与考试的总和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资料的筛选和梳理全通过互联网完成,靠谷哥、百度及雅虎搜索、比较、查証足矣;只要态度严谨,方法和基本技巧正确,资讯从稚嫩到成熟,从粗糙精选到细緻,整个过程,不就是一条龙搞定吗?在键盘站毃关键字、关键词,秒速蹦出多到必须跳过大量搜寻结果的参照和选择。

坐在书房电脑屏幕前,很多搜索在弹指间即告完毕,并可跟着思绪再发展、延伸,这椿椿“小事”何必当作“工程”,驾车老远跑去图书馆,花它一两天来完成?两者相较,孰优孰劣,岂有懵然不觉的道理?

多年来,美、中及欧洲若干经营搜寻引擎服务的网际网路集团竞相跟著名的图书馆联手打造线上数字图书馆,爆发翻转世界的资讯大革命。谷哥大神曾经在探讨这些深钜影响实体图书馆的研讨会上提出这样的疑问:有了谷哥还需要图书馆吗?

大神说:“生长在网际网路的时代,传统图书馆资讯服务需要重新定位与找到方向,自从有了谷哥后,我们自觉对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低了,因为生活中可以没有图书馆,但是绝不能没有谷哥。”

(三)把铃挂在猫脖上

实体图书馆不得不惴惴难安,2018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迴避不了一个最现实不过的命题:“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究竟是数字的还是纸质的?”

据报导,中国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在进行“无形的蜕变”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从“纸质资源拥有者”蜕变为“数字资源使用者”,购买数字资源的数量和预算上,都超越了纸质资源,图书馆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数字资源捆绑。

类似的高峰论坛当然有不同专家与砖家的意见交锋,有人提出这样的高见:

・没有纸本,图书馆就没有安身立命的根本。

・纸张是个“老不死的东西”。在数字化盛行的今天,纸本图书不仅没有消亡,出版量还在增加,销售在回暖。这样的事实,难道不值得尊重和深思吗?

・数字时代,图书馆更应该恪守“敬重纸本、珍惜纸本、保存纸本”的职业传统。

・不去建设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就不会去建设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与知识资源是同等重要的,展览空间、学习空间、共享空间和丰富的馆藏一样,是提高图书馆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学习空间,许多学人对图书馆怀有深厚的感情。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大学应该是80年代阶梯教室灯火通明人头涌动开讲座的模样。再高贵的头颅,在大学图书馆都要低下,向知识致敬、向文化致敬、向大学致敬。

我过去经常出席诸如剖析媒体路向的高端会议,诸如此类的华丽激情论调委实也听多了,结果多是:老鼠会决议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铃铛一响就可以躲开突袭,保全鼠命。

《罗辑思维》、《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几天前在深圳“春茧”体育馆举办的2018“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演讲, 區分了兩組人: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

甚同意他的区分逻辑,就是:

 

・必须做事也要做的人,总要以某种方式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要做的事什么时候不难?难就不干了吗?对那些不做事的人来说,难不难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不做事的人经常讨论一些抽象的问题:情感和理智哪个重要?理想和现实怎么能平衡?远方和苟且怎么选择?着眼未来和回到初心哪个更重要?你妈和我,你救谁?

想想,其实这两种人可以来自不同或相同的领域(甚至同一企业或公司),由做不做事的不同心态来界分他们的“两个世界”比较恰当。

一种是专找高调的、乌托邦的、抽象的来慷慨激昂,彷彿站在岸上想像你妈跟你的妞一齐落水,然后,根据不同状况与形势判断,靠模拟游戏思维来告诉你必须先救谁,而且怎么个救法……另一种是已经在万分危急关头,跃入水去抢救的那个“做事的人”。

不管2018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开得结果丰硕吗,所读到的感性且动听之灼见却尴尬地“摆设”在连最慷慨激昂发言人也无奈和忧心的现实面前,就是纸本借阅率不断下降,而且,越高分的学生越不读书,数据库的点击量都是毕业生点出来的……

我们不能排斥前瞻性的理论,但是,一些话喊得太虚了,譬如用什么来证明“没有纸本,图书馆就没有安身立命的根本”?

或者是信心喊话──信心喊话可以稳定人心,有人完全相信喊久了就可成真,不过,是不是这样还要看做出什么具体的行动,不是喊了就风调雨顺,喊了铃铛就被挂上猫脖,否则,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暂时振扬一下正能量,暂时把集体的不安和恐惧感加以缓和抒解。注意,信心喊话跟扫入地毯是有分别的。

图书馆一方面拥抱数字科技,以相当大的力度把书籍和收藏资料都儘量数字化──如此前进,实体书籍的借阅人数必然锐减……开设图书馆如果为争取大量的公众盈门阅借实体书籍,要是少人问津到门可罗雀的地步,那还需要敝开门户吗?

(四)转型或终结

这是太忐忑的两难,亦是进退维谷的自相矛盾,问题是,有哪些领域不多少存在这样的颠覆与创新现象,不是吞噬自己,脱胎换骨,或被外力整个吞噬掉。被毁灭的下场只有“泊头火柴”輓歌,不会是打火机业绩褒扬大会的颁奖礼。

美国科幻影片《变形金刚》叫Transformers,另一部《终结者》叫The Terminator;transform变形(转型)不一定会消灭自己,不转型变通,的确具高概率把自己给terminate终结掉,毕竟,这是生态尖锐变化所衍生的常态。

认为纸本无法被取代,高分贝申诉或辩护当然可以,强调纸张的手感触觉才有真实的印刷味道,电子书、电子报、电子杂志等等都无法比拟,也缺欠那念念不忘的情感,永远替代不了……要坚持这样来喊话也不是不行。

英美一位资深的资讯科学家,也是图书馆学专家Frederick Wilfrid在70年代末曾预言图书馆会消失在无纸社会,电子型与其他先进载体为媒介的资讯系统将取而代之,这预言引起热议和跟进研究,涌现悲观意识。他后来在1999年又发表《无纸社会的再思考》,矫正了自己原先的若干极端论点。

很多人喜欢上这样一个逻辑:电脑科技和互联网发展得那么凶,图书馆至今却并没有消亡呀,还有很多人对纸质阅读物情有独钟,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必然不会死。

图书馆保存纸质文献的功能当然会存在,但是,根据已经形成的趋势,需要使用文献资料的人却选择通过网络系统,从数据库去索取,需要索取文献资料或其他用作参考资料的人,基本上,也不必亲至图书馆就办得到了,那么,图书馆会否变质成纸本文献博物馆?

为什么需要宣判纸阅读物必然RIP?凭什么断定图书馆必然寿终正寝?它们只是丧失太多竞争性优势,单靠纸质载体的话,它们在满足需求上,缺乏了的价值的创新与增进元素,显然阵地失守,今非昔比,但是,这并不表示它们的功能和存在价值已经殆尽,也不等于它们即将死翘翘……即使大为萎缩乃是铁般事实,日复一日渐从主流被到挤到边缘地带也难以扭转过来。

“大众”萎缩成“小众”是我对这趋势非常坚持的看法,因为能满足更多人需要的替代竞手给了他们更多使用的价值和功能,表面上看来,新颖科技总在变局中为新玩家加分,让被侵袭的一方失分……

火柴至今也还在这世界存在,所以,“不会死”这样的喊话并不表示可以强劲把生命力支撑好,不表示可以活得从从容容,底气十足……

问题在于持续力──市场能以“实际响应”来支撑得住它们的持续力吗?群众的需求能够被激活过来,改变及恢复成“大众”吗?

太多被认定“不会死”的最后是自己放弃,自己把灯熄了,黯然挥别……如此而已。

 

5/1/201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