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崩坏代价太沉重・营销愤怒品牌必反噬

12月8日反ICERD集会的参与人数有3个版本,警方版本估计5万5千人,有媒体估计是 8万人,算是代表发动单位之一的巫统发言人阿末扎希敢敢报到50万人!

才展示那么强劲的号召力,给人强具政治谈判肌肉的巫统既然在下一刻爆发一波波出走潮,濒临分崩离析,令人讶异:数目的咆哮不就已经掀起政治声势的狂嚣吗?怎会是如此不堪?怎么就典当了投票箱的委託,变卖了自己的政治身分迁徙,经不起政治市场的殷切需求?

 

数目:信心吹口哨

首相敦马哈迪心想事成,他要希盟强势掌控国会修宪权,把原本的席次增加到三分之二多数议席之优势彷彿只在翻云覆雨中实现。

敦马哈迪和阿末扎希,数目是信心在吹口哨。

朝野政治的制衡不是选民509说了算,反而需要再为执政联盟所追求的权争自信卖单。

坚固建立信心如果可以靠数目,那么,很多政策都应该能够体现出自信的开放和包容,前瞻空间豁然宽阔远大,当然ICERD也成不了什么洪水猛兽。

数目的膨胀与咆哮可能被当作权力的自信,既可以是得意的口哨,也可以是心虚不踏实,为壮胆呼气而已。

阿末扎希的例子非常讽刺,他领导的巫统如果正如他所宣布,跟伊斯兰党总共联合动员了50万人出席反ICERD集会,那怎么巫统又随即爆发被唾弃的出走潮?怎么党魁的坐席党选后还未坐暖,连自己的领导威信一下子被砸得稀烂?

崩坏政治:愤怒变品牌

48岁的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保罗瑞安刚刚在数天前发表他的临别演讲,被喻为向大总统特朗普发出 “代码式的抨击” ,需要解码、解读。

阿末扎希跟伊斯兰党总共联合动员了50万人出席反ICERD集会,那怎么巫统又随即爆发被唾弃的出走潮?怎么党魁的坐席党选后还未坐暖,连自己的领导威信一下子被砸得稀烂?

保罗瑞安儘管慨叹美国政治“崩坏”,形容这种“苦不堪言”的“崩坏政治”源自“一个想将我们摧毁的暴戾地带”……一些美国权威舆论还是认为,卸任众议院议长对放肆、狂妄的总统反感之极,却没把回马枪使尽了劲,反把嘴唇给咬住(bit his lip),极力克制,尖锐透彻的话没冲口而出。

他的确批评美国当下的“崩坏政治”,而且“ 愤怒变成为一个政治品牌”。

解读保罗瑞安临别之言,所谓的“崩坏政治” 之驱动力已比寻求政治共识的意愿更为显著,更能激发政治当权者的热衷……而且,特朗普标籤的政治咆哮、唯我独尊的狂嚣、“我们第一、我们优先”的口号响彻云霄,恰恰是自我孤立、自卑自大,既表现出没有自信,步步畏缩,也忘记了“有自信和原则的行动才是引领的方式”。

因果效应:必须有人卖单

我对美国的情况了解肤浅,对保罗瑞安“代码式的抨击”只是尝试理解,要解读绝对不到位,不过,有感慨和联想。

从很多资讯中知悉,很多很多美国精英分子,尤其是媒体人对特朗普总统颠覆美国价值观忧心如焚,认为美国人必需为特朗普动不动就U转,喜怒无常的狂嚣卖单,而且代价会很惨重。

当“ 愤怒变成为一个政治品牌”,愤怒的情绪不只被操控,还被政治人物大肆营销……把自己主观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没有自我斟酌的馀地,更遑论反省,只有强烈的不信任,借助技术手段来无限放大(推波助澜),以达到压倒对方的效应,试图要做的是定罪,不是聚焦在信念的探讨。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保罗瑞安对放肆、狂妄的总统反感之极,却没把回马枪使尽了劲,反把嘴唇给咬住(bit his lip),极力克制,尖锐透彻的话没冲口而出。

 

不只是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孤立……靠愤怒政治品牌得分,把许诺过分吹大,即使当作不可能兑现或不一定要兑现,可过后并非刀过水无痕,因果效应依然存在,而且会发酵,会被耿耿于怀,期许变成催讨回报……这或许就是政治反噬,当初集中争取的特定阶层社群(族群)怎会把期许淡忘,随风而去?

保罗瑞安:咬唇的抨击

48岁的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保罗瑞安从29岁起就担任国会议员,算来,已经在众议院服务了19年多。

民主党奥巴马2012年寻求连任的那一届美国总统选举,保罗瑞安被共和党推选为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的副总统竞选搭档,虽然败选,这位共和党政治新星的熠熠光芒并没褪色,反而在2015年当选上国会众议院议长。

 

连续当选7届任期国会议员的这位“年轻议长”在8个月前突然宣布不参加美国2018年11月刚刚举行的中期选举,这等于是弃权,主动放弃寻求蝉联众议院议长职位的资格,眼下一踏入2019年,就收拾包袱走人,从政坛裸退!

保罗瑞安卸职前夕发表临别致辞,当然,靠大总统特朗普吃饭的幕僚和跟班都难免神经紧绷,特别是走后门的废柴师爷更猛吞惊风散,毕竟责之所在就是护主,护主就是自保。

保罗瑞安批评美国当下的“崩坏政治”,而且“ 愤怒变成为一个政治品牌”。

保罗瑞安挥别得感慨非常,他深刻感受美国政见分歧,已经不再针对理念、想法与方案的冲突来通过辩论寻求解决,也不再根据规范博弈,做到不管是谁赢谁输,彼此都能够确定,而且尊重,对方所追求的是他们“诚实的理想”。

这是因为“解决”模式已经变了,愤怒变成为一个政治品牌,不只将之(愤怒)操控,还大肆营销……把自己主观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毫无自我斟酌的馀地,只有强烈的不信任…… 这种手法显然专往负面情绪去补捉,特别去抓住人们的恐惧感,把心机用在算计如何玩弄愤怒的情绪。

 

24/12/2018 平安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