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奇葩谈:静静和后门

(一)不平等的平等

 

清朝是满族人(旗人)的政权,满族人口不上百万,在神州大地,还不及汉人的10%。

统治者很精明,宣扬“满汉一家”,严格来说,是表面上的平等,实质上,并不平等。

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官职、军职,满人佔绝对优势;中央高官和边疆大吏,超过75%是满人。

汉人当上清朝权臣太不容易──

这里挑出两个很经典、很传奇的异数,还未详述之前,姑且先称他俩为“静静”和“后门”。

 

(二)为官之道在静静

北宋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毕竟曾在官场打滚,他讲过一句话: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黄庭坚死后的567年,有位清朝最奇葩的大官张廷玉诞生。张廷玉的老子张英是安徽桐城人,当官当到京城,后来还登上相位。

由于父亲被任考试的总裁官,张廷玉迴避了两年,至28岁才考中进士,步入官场,4年后被康熙召入内廷,为皇上所用。

黄庭坚的那一句话,张廷玉把后半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奉为终身的座右铭,形同神祖牌,时刻谨小慎微,是为官之道,是至高境界。

先说张廷玉的成就──他最令人惊叹不已、津津乐道的就是有通天本领担任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重臣。

清朝在历史上历时268年,共有过12个皇帝,最厉害的皇帝全给他踫上!别人尸骨无存,张廷玉竟然是清朝268年来,唯一被皇帝颁布在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

太庙是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一般的皇亲國戚还没资格享有被供奉在太庙的无上荣耀,张廷玉却有。

从这点看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为官之道实在太神了,其实说穿了就是 “静静”……你说一万句、回答一万句,全都是对的、适当的、恰当的……可是比不上“静静”,沉默才是金呀!

呵呵,什么叫“对的、适当的、恰当的”?这不是你认为对就是对,也不是你说恰当就合适,要主子如此这般诠释才算数。

有本书叫《大清张廷玉:走在皇帝的刀刃上》,书名非常贴切,想想,单是多疑、暴躁的雍正一人就足以让臣子遭受千刀万剐了……雍正严苛乖戾、喜怒无常,性格上比康熙和乾隆来得阴郁晦暗,可反过来,四爷性格複杂,反差也大,既知识渊博、勤力过人,又嫉恶如仇,不遗馀力地反腐打贪……

谁能想像反而是雍正最器重张廷玉,君臣俩相处得最融洽。

有人说,张廷玉做到“心默不争”之境,他在康熙晚年开始被重用,在雍正王朝更是如日中天,被升任为了大学士,很多雍正体制都有张的影子,到了雍正病危时,还将提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等张廷玉百年之后要配享于太庙之上。

张廷玉其实走他老爸张英的路:淡泊致远、克己清廉、心宽万丈、坦荡无垠。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四句话,它正是出自张廷玉他爸张英。

话说张英已高居朝廷大官,老家那儿的张宅跟隔壁因府邸之间的空地属谁起纠纷闹到衙门,张家写信通知京城的老爷,要他稍打个眼色摆平,不料张英的回覆竟然是“让他三尺又何妨”!

 

(三)后门得势  毁誉由人

二月河在他的长篇小说《康熙大帝》把张廷玉带出场时,通过康熙特宠的贴身文人高士奇对这后生之辈另眼相看,甚至一改狂妄傲慢本色,还不耻下问,想知张廷玉如何揣测“圣意”,给也指点迷津,在在说明了张廷玉非池中之物。

高士奇不像张廷玉,有位爸爸是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很受康熙赏识,父亲被称赞“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高出身低微,儘管学识渊博,文采飞扬,但是他没经过正规科举管道考取功名,而是空降跃进仕途的,他靠的是攀权贵关係走后门,被推荐到康熙身边的。

内务府总管纳兰明珠就是高士奇的后门。

张廷玉被康熙赏识之时,根据小说《康熙大帝》,纳兰明珠刚刚出事,遭弹劾“植党类以树私,窃威福以惑众”,长时间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的丑闻因被告发而曝光,康熙下令抄他家,从此不复重用。

高士奇这个人谈不上有私德,但他能出入陪伴皇上,瞎子都能肯定高大受宠幸……既然红得发紫,那也就自成后门,招权纳贿,让人争相排队……

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僚非常鄙视高士奇,纳兰明珠被弹劾,高士奇也不能倖免。康熙对这马屁精网开一面,不过,高士奇还是惴惴不安,忐忑纠结,“康熙是保了自己,但似乎又留下尾巴……”。

一向嚣张跋扈的高士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郑重其事,对刮目相看的张廷玉破格讨教。

按张廷玉的分析,高士奇好在是汉人,没真正跳进朝廷满族最高权力的斗争,没在皇上身边攫权谋私……康熙对身边权臣谋私尚可容忍,可攫权犯的是圣忌,那就非拿掉不可!如果高士奇作为汉臣,竟依附了满人纳兰明珠,恐怕早就变成最倒霉的替死鬼。

《康熙大帝》中,张廷玉说到这儿的确有句话值得咀嚼玩味,这话大意是如此:

主子赏识你敏捷诙谐,才华横溢,一旦江郎才尽,犹如香消色衰,岂有一保到底之理?你现在讲的不少,不过是主上爱听罢了,一旦不爱听了,这仗马一鸣(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牠是不允许鸣叫的,叫了其实就等于破坏了常规,乱了秩序)就真的没草料吃了……我张廷玉只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箴言。

高士奇这个人活像一本康熙读不完的书,他甚至对康熙一切生活起居都瞭如指掌,做到买通皇上身边的小太监,拥有稠密的信息网络系统,而且随时作好准备投主子所好……直到高士奇60岁逝世,皇上对他都厚爱有加。

高士奇空降跃进仕途靠的是攀权贵关係走后门,被推荐到康熙身边。

康熙长寿,多活高士奇19年,所以,这名康熙的宠臣并不需要面对雍正。历史上很多前朝重臣一落在新主手中,就注定要出事,如果是高某,估计会死得很难看,雍正这个主,基本上不像是能容忍后门的。

透过一个案例可以窥视雍正对待后门的态度: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参加了殿试,考中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获知后,连忙去向皇上请求把儿子调低到二甲,因为儿子还年轻,一举成名非好事,该留给他一个求进的空间,此外,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于心不安……其实,真正评定成绩的正是皇上……

表面上张廷玉通过后门来要求调低儿子的名次,实际上,他是寻求绝对保障,把门缝都给塞了,别说后门,这才万无一失,消除“实有不妥,于心不安”……

7/12/201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