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面前永远的杀戮与搜刮

宏观看待历史,可以觉察到一个共同点,不论政权走廊的什么集团势力坐大,只要脱离缰绳,不受抑制,必藉其权力向被统治阶层大肆搜刮财富、掠夺资源。

集团之间有斗争,它们所争的是什么?

其实就是攀上统治阶层,目的就是影响,甚至分享支配和攫取资源的权力。

犬牙交错  各怀鬼胎

这些官僚集团一般上有士大夫集团、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及地方豪族集团。

权力的竞技场从来就是各方利益犬牙交错,火併起来,总是波澜壮阔,深刻透骨。

东汉((公元25年-220年)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期间,地方豪强的势力跟外戚集团、宦官集团断断续续有竞合的微妙关係,可敌可友、可竞争,也可合作,关係在于利益的分配。说得透彻一点是,彼此怎么分赃?利益分配得怎么样?

所以各怀鬼胎,时分时合。利益集团之间在政治上争夺权利,从政治所争夺的权利以经济上的所得来兑现。原始手段当然是专横跋扈地抢占土地,争夺人口,等等,现代的“文明”手段当然讲究“文明”包装,而且搜刮得很“理直气壮”。

生殖器官爬藤政治Vs阉党一族

外戚与宦官的区分在于前者靠生殖器官产生政治爬藤效应,后者基本上没太多生殖器官影响,但是,一样有人性的贪婪,而且是病态的、畸形的、自我弥补的。在权力面前,两者并没两样。

宦官本该是在宫廷中的内官、可阉人一吮饱了势力的蜜汁就比大力水手吃了整罐菠菜还要威猛,也把手伸向民间,政治权力一样用在经济上的疯狂地扩张,掠夺资源,跟地方豪强可以联手,也可以自行结集地方势力,建构草根基层的地盘。

这就是权力斗争的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是今天,还需要强调政治权力的制衡。

监督及选择拥有制衡的权力制度总比听信不会是圣经的甜美承诺来得明智。

东汉中期,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就已经开始了,竞相争取干政弄权的优势……从围绕在皇权的博弈变成绑架与阉割皇权,到了晚期,统治阶级根本就是外戚集团跟宦官两集团的杀戮,最后同归于尽,才结束持续了百年的恶斗,中央集权崩溃,各地豪强蜂起,这才让三国演义登场。

易中天《品三国》这么说,一部东汉宫廷史就差不多有半部是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史。

是的,东汉13个皇帝,10个没活过40岁,4个至死时并无子嗣继承,小皇帝接班的闹剧乱七八糟,让人看傻了眼,如此一来,外戚势力崛起有它的必然性。

连10岁的小娃及3个月的婴孩都当上皇帝的荒缪都上演,一踫上这情况,刘家的皇权实为傀儡,母姓的外戚家族势力坐大,才是天下的主子,于是,一股外戚势力颠覆另一股外戚势力,一个姓氏集团推翻另一个靠政治生殖器官崛起的姓氏集团,如此这般地滚动,打倒了窦氏势力就来个邓氏集团,灭了邓氏戚族又换成阎氏外戚来操控朝政,接着又是强极一时梁氏戚族……

宦官比外戚更凶   士大夫遭边缘化

根据统计,梁氏戚族不但出产了3个皇后,还娶了3个公主,有7人被封侯,7个女儿为贵妃,两个大将军,57人同时在朝廷为官,皇帝的生死都可以掌握在掌心。

九岁的汉质帝很倒霉,即位一年多就因为讲了一句冒犯梁家的话就被毒死,15岁的汉桓帝被立为新皇帝,他憎恨梁氏戚族,最接近他的就是被阉过的家奴,只能联合他自小熟悉的贴身阉宦出手,把翻云覆雨、专政20多年的梁氏戚族给一举歼灭。从此,却又日夜沉迷女色,过着他极尽荒淫的帝王生活,皇权全交给宦官代理。

历史上恶名昭彰的“东汉五侯”就是讲汉桓帝因阉臣诛灭梁族外戚集团功绩显赫,既然在在同一天封了5名大宦官为侯。五侯本是冷酷险狠的阉人,皇权的行使一授予他们,这势力惊人迅速膨胀,宦官集团比外戚集团还要凶,他们对色没办法,但是,对刮钱却是一场掠夺民间财富的洗劫。

士大夫集团的地位和影响起起落落,得宠于皇权,就颐指气使,拥有极高威严,反之就被排挤,徒呼奈何。譬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这个人,他的出身本来就是个耍赖的小混混,讨厌读书,更对读书人的那套礼仪规则反感到将儒生的帽子拿来尿尿,见到他们的衣袍服装就不悦。但是,他清楚,把天下打下来有儒生血染的风采,夺了天下后更不能重蹈秦朝覆辙,所以,拉拢读书人为其所用,基本上拥有他的智库。刘邦的本性很假,最会笼络人心,拥有高情商。

但是,刘邦的后人绝大多数比不上他一根脚毛。东汉晚期,士大夫连阉人势力都制衡不了,他们本属统治阶层,部分来自地方豪族,跟嚣张跋扈的宦官集团利益冲突是个必然……宦官集团不断削弱士大夫集团,于是士大夫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残馀势力联合成为政治联盟,形成对抗宦官的局面,不过,汉桓帝跟某高级宦官还有断袖之情,对其集团还是比较偏心。

儘管后宫5千人,他36岁挂时,有3女儿,但没有儿子, 皇太后窦氏选了年仅12岁的汉灵帝即位,外戚势力又有了起色,暗潮汹涌。

极度淫乱的汉灵帝还有一点跟汉桓帝相似,就是偏爱宦官,他的宦官集团就是人称的“十常侍”,其实集团主管不只10人,而是12名任职中常侍的受宠宦官。

鱼死网破  同归于尽

这宦官集团专权,天怨人怒,逼出黄巾起义的民变。这大面积的战乱竟是董卓、吕布、曹操、刘备、孙坚、袁绍等人冒起,为三国掀开序幕的关键时刻,他们直或间接参与镇压黄巾军,甚至把黄巾军收编了,改头换面,佔为已有,这就形成群雄割据,各地军阀势力竞相扩充膨胀。

原有的地方豪强和军阀其实是最落力跟黄巾起义军对抗的势力,剿杀是以维护地方利益为最大考量。新兴的地方军阀势力则为争夺地盘,佔据资源,蓄大势力,以在乱世崭露头角,逐鹿中原。

不论是汉桓帝,还是汉灵帝时期,士大夫集团在统治阶层根本就斗不过宦官集团,一脱离朝廷体制,不管是否拥有地方豪强的根基,他们之中的有作为者都选择走向武装斗争路线,参与角力,加入军阀阵营或自成军阀势力;三国这乱世,恰恰是他们粉墨登场的灿烂历史机遇。

朝廷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搏拼在汉灵帝驾崩的那一刻起就进入鱼死网破的生死对决,14岁的汉少帝刘辩坐上父亲的皇位,不过,由母亲何太后和母舅何进大将军掌权。

这个何进崛为外戚集团首领,必跟宦官集团死磕。何进跟他身边的袁绍准备消灭掉强大的宦官势力,可又担心两败俱伤,甚至不能一举拔除这枚钉子,反而被扳倒。曹操当时也是何进的手下,不过,何进跟袁绍的想法比较一致,竟然密令董卓带兵进京,准备在必要时对付宦官势力。

不料宦官阵营一收到风声就先发制人,把何进埋伏杀害,袁绍跟他弟弟袁术随即向皇宫的宦官大开杀戒……

董卓本是军事行政权兼具的地方上的第一把手,讨杀羌人建有大功,可打了胜仗,不交回兵权,却拥兵自重。带兵入京对他而言,正是大展身手的机会。董卓大队随后长驱直入,还拉拢了吕布,更是如虎添翼,董卓反客为主,瞬间就以他凶残的暴力彻底震慑,也彻底控制了整个京城。

董卓踏进洛阳,东汉外戚集团跟宦官集团算是同归于尽了,但是,代表一方军阀势力的董卓却企图号令天下,展开血腥又野蛮的压制手段,他一口气把皇帝给废掉,另立新帝……他要天下认清:朝政大权在我手中,我董卓连皇帝都可以随意换,接下来,天下由我说了算!

东汉的中央政权一崩塌,各地豪强成为一方之 霸,形成割据势力,士族变军阀,董卓成为第一个共同围剿的目标……所以说,董卓废立皇帝的举措改变了整个历史的格局和常态,是他触发了三国的战局!

 

19/11/201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