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时间和场景,不变的是人性……

当年选修英文文学啃过莎士比亚,那时候,莎翁都已经辞世360多年了,莎式语文虽说是近代英语,不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法还粘有很多古义,似我们中文的文言文那样,很晦涩,注译很费劲,连卡卡的阅读思维都像咬着螺丝钉。

我有位学问渊博的印裔老师曾向我说过:莎士比亚的经典诗篇和剧作之所以伟大,在文学殿堂的崇高地位和深巨影响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是因为变的只是时间和场景,不变的是人性。

跟莎翁时代相隔了三、四百年,而且他又不是咱们东方人,血液中即使真有文化基因,也没半毛钱关係……可却会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他的作品世界中,牵动着喜怒哀乐。原因只有一个:不变的是人性!

莎翁挖掘、探讨和讲述的就是人性,有阴暗和光明面,有人世间的冷暖,有人性的自私和无私、卑鄙和高尚、阴险奸诈和善良耿直、狼子野心和耿耿善良、颓废和毅力、无情绝情和亲情爱情……还有英雄失败的悲剧带来如中国文学家郭沫若所说的那种震撼:“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

莎翁所深切刻划的多层面人性都一一投射在作品的人物中,很多都是若隐若现、阴阳反複的,阅读的过程不就是在探讨剖析,在抽丝剥茧吗?

那些年曾经埋首在莎士比亚的世界,惊讶窥探奸恶小人的阴险诡诈竟能包装得那么完善、仁厚,既阴鬱却又大显光明,使伪善骑劫了正义,让罪恶屡屡得逞(恶魔往往用神圣的外表,引诱世人干最恶的罪行)……那些年也曾经藉莎翁的作品学习辨识什么是虚伪的奉承,什么才是最稀缺的真实情感与忠诚……从中还看到野心家如何通过人性的幽暗去竞逐权位,追求贪婪的慾望,还伪装成光明的天使,毫无罪恶感。

这么多年来,也算是阅灠了甚多人情世故,让我更不时想起我那位印裔老师的话:变的只是时间和场景,不变的是人性!

换句话说,曾经涉猎过的一些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不但没有灰飞烟灭,连变成丧尸都没,依然有血有肉地行走在现实中,只不过改头换面而已。

当下要再腾出时间回到莎翁的文学世界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不过,这一年来将过去浅尝即止、未求甚解的历史资料加以梳理,尝试解读,反而更深切感悟到人性之不变何止持续几百年,事实上,几千年来都如此;很多很多古老的剧本依然重複演绎,主角和配角全叫人性。

儘管时间、场景和其他的都变了,把泡沫去掉,尤其在权力和功利的面前,人性陷阱却还在,毕竟──人性没变!

这才是确凿不移的事实。

2018年10月12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