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中的权衡:利益才是中心点

《三国演义》一开场就蹦出这么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分分合合有它一定的发展趋势、演变的规律和牵扯其中的主客观因素,关键就繫于利益所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需要与利之所在。

两度发动「鸦片战争」攻打中国的英国前首相巴麦尊1848 年在担任外交大臣时,向英国下议院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两度发动「鸦片战争」攻打中国的英国前首相巴麦尊1848 年在担任外交大臣时,向英国下议院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基于各因素,170年后,这句话更频受引述在马来西亚政坛,所诠释的似乎也广受认同。

慎察丕变的因子

倘若接受「利益至上」论,在多股势力的博弈中,确实需要对尘埃落定所可能还存在的不稳定性及隐密的丕变因子慎察之,避免把表象当作憧憬中的结局,也避免过于恬噪及太早下定论。

持平而论,历史都是在分分合合之中踯躅前行的;也许转瞬分合、顷刻合分,也许既分又合、欲合还分……最让人眼花缭乱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代。

不只是大场景,连一个诸侯国,也可同样演绎各股政经势力在利害关係既对撞又融合之间分分合合的兼併战,委实成了整个春秋战国的缩影。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春秋五霸」中,称霸得最久的列强,可是,王室君权之争特别残酷血腥,利益至上到六亲不认,不断上演宗族屠杀……宗族于是渐成权力轴心的禁忌而引进了亲信朋党,后来发展到非王室宗族趋之,异姓家族卿大夫的势力不断膨胀起来;它们势力茁壮既有助于保护晋国,特别是君主,却也因剧烈权争不断的内耗而把晋力侵蚀,玩残了之后变成异体,不只呲牙咧嘴,还猛然大吼,往母体反噬。

 霸主遭瓜分,七雄争一统

话说晋国曾一度拥有多达十一个卿大夫,这些都是诸侯王所分封的臣属,辅助国君进行统治,具有纳贡与服役的义务。约在公元前636年,晋实行六卿制,卿大夫本靠论功行赏、唯才是用的规定来甄选,授有都邑军政权力……时间一久,此强即彼弱,此弱即彼强,积渐致之,逐渐地,它变质成为世袭制,谁的家族势力大,谁的军力强,谁就有较大话语权,抢夺到较大块的属地。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春秋五霸」中,称霸得最久的列强,可是,它连皮带骨被吞掉:战国无晋!

既然拳头说了算,如此一来,晋国总充斥各强大家族之间的斗争和杀戮……这过程中,一些家族与裙带集团纷纷被消灭掉,晋国王室越来越沦为空壳,既不能策动六卿一致对外,又不能遏制它们相残内耗。

六卿制并非持久定局,现状一再被颠覆打破,经过分分合合、一轮又一轮的兼併,严格来讲,就是国中有国,晋从六卿(国)变成四卿(国),再厮杀下去,剩下三大家族、三位卿大夫。这情况恰恰跟当时周朝中央政权一样,七诸侯国越是雄起,它越是有名无实,虚如摆设。

连皮带骨被吞掉:战国无晋

公元前403年,代表孱弱中央周朝政权的周天子被逼接受晋诸侯国的大部分领土已被韩、赵、魏三家世族所佔据的事实,只好归给韩、赵、魏三晋大夫,并封他们为诸侯,自此脱离及独立于晋。27年后,韩、赵、魏狠狠把晋国连皮带骨都一併吞掉。

公元前5世纪跨向公元前4世纪这时候,华夏大地的「三家分晋」是一条分界线,也是历史上重要的临界点,春秋更迭为战国时代!

「春秋五霸」的晋国烟消灰灭,可同时间却多出韩、赵、魏这如虎出闸的三雄,它们全都不是不起眼的弱小角色,不能撇在边缘;历史于是改写,掀开战国七雄争霸、一统天下的帷幕。

晋国总充斥各强大家族之间的斗争和杀戮……这过程中,一些家族与裙带集团纷纷被消灭掉,晋国王室越来越沦为空壳,既不能策动六卿一致对外,又不能遏制它们相残内耗。

「战国七雄」为燕、秦、楚、齐、韩、赵及魏国,七雄板块的夹缝中又苟存着不少迟早被併吞的弱小国家,是各列强竞相争夺火併的猎物,它们对列强竞逐利之所在而带来衍变,对分分合合有相当大的影响。 「合纵」和「连横」的对决使战国时期更加波谲云诡,步步惊心得令人屏息。

鬼谷子纵横智慧摆布大势

从理论上而言,齐、楚、燕、赵、魏和韩六国全有共同的强敌,就是独处于西侧的秦国。历史给予六国组织「合纵联盟」的机会,据说,「合众弱以攻一强」乃是战国奇人鬼谷子纵横谋略、权术中的智慧精华。 历史也给予六国大量人中豪杰,单是鬼谷子的高徒,就有齐人孙宾、魏人庞涓、张仪,还有出生周朝都城洛阳,周游齐、楚、燕、韩、赵、魏国,主张联盟克秦,并能同时拥有六国家相印的苏秦。另外有投奔过魏国,却极不得志的卫人卫商鞅(公孙鞅)、楚人巫臣、伍子胥、屈原、李斯、魏人范雎……

鬼谷子弟子「合纵」专家苏秦的兼佩六国相印可不是平白拿来的,即使含有一点荣誉衔头的味道,不过,他的「合纵联盟」主张奏效时,所发挥的力量曾强到让秦国不下15年没敢杀出函谷关。苏秦憑一個頭腦、一張嘴巴竟能說服「战国七雄」中的六國,稱得上是曠世奇才。

「合众弱以攻一强」乃是战国奇人鬼谷子纵横谋略、权术中的智慧精华。单是鬼谷子的高徒,就有齐人孙宾、魏人庞涓、张仪,还有出生周朝都城洛阳,周游齐、楚、燕、韩、赵、魏国,主张联盟克秦,并能同时拥有六国家相印的苏秦。

问题是鬼谷子的另一名高徒张仪是犀利贯彻「连横」推手!

 

这又是另一位绝代高手,是一怒而诸侯惧的大丈夫,居然让秦国跳出遭受列强围堵的困局,逆袭成功,还强取豪夺、以一敌六,不仅仅威慑天下,还舖了一统天下的路。

 

人在龙潭虎穴,张仪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公元前310年离开了秦武王继位后、氛围对他不再友善的秦国,回到老家魏国,还当了一年魏相才寿终正寝,很有尊严地向任由过他呼风唤雨的世界说掰掰──此时,他同师门兄弟苏秦(史载苏先出道,照理是师兄,不过,晚近有考古发现张才是师兄)多年前已客死齐国,而且遭剌杀又车裂的,是死于非命。

专攻利之所在  「合纵」告瓦解

 

张仪曾经服务楚相国,遭受侮辱。当时已经辅佐赵国的苏秦使计促使张仪投奔秦国,希望张仪在那裡辅政,虎狼般的秦国不至于选择攻击赵国,可恰恰张仪多次撬破了六国的「合纵」壁垒,还做了秦国宰相,最后还把「合纵联盟」瓦解。

在张仪主持「连横」战略之下,秦国为了破坏各国「合纵」,不断离间笼络「合纵」国,它成功争取跟六国成员个别合作,专攻既苟安又贪图好处的心理,分化「合纵」利益共同体。

如果要刨根究底去研究和剖析为何「连横」破解「合纵」,这大概需要写成几册书,所以只能简而言之,就是摆动中权衡得失,是故,确实没永远的朋友,也没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六国「合纵联盟」就是被破在各自利益的出发点时而出现落差,付出与所得不可能有统一的比例,彼等的地理位置距离秦国不完全一致,感受到的威胁程度不尽相同,耗举国之力动兵自救的缓急也不一。

再下来,即使攻秦成功,那么大块的好处要怎么分配?由谁来分配?分配不均及分配完毕,结果又是谁吃亏、谁遭殃?谁接着会先被併吞?併吞后谁是再下一个牺牲者?

鬼谷子弟子「合纵」专家苏秦的兼佩六国相印,稱得上是曠世奇才。另一名高徒张仪是犀利贯彻「连横」推手!是一怒而诸侯惧的大丈夫,居然让秦国跳出遭受列强围堵的困局,逆袭成功,还强取豪夺、以一敌六,不仅仅威慑天下,还舖了一统天下的路。

晋国从十一卿到四卿,再到三卿,最后落得「三家分晋」,晋国连骨头都被啃光,这是血淋淋的覆辙前车呀!

要命的是,六国之间有太多恩恩怨怨的远近介蒂,秦国又以利益诱惑,使出贿赂暗招和离间诡计来个别击破,怎么不是尔虞我诈、尔诈我虞呢?譬如齐、楚盟约因秦挑拨离间而被楚单方面撕毁,两国马上都向秦靠拢,秦打到楚不得不议和结盟;这过程中,其他「合纵」盟国还参与攻楚……支撑杆一撅折,离心离德之后,谁还会相信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合纵连横」何尝不是一个既对撞又融合、既互斥又协作的互依体,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需要与利之所在的权衡之下摆动和交替,以持续利益生命体。

从国际大舞台的外交、经贸、政治、军事到国内小舞台的党政实力较劲,「合纵连横」谋略始终历久不衰,不断印証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观史思今──穿过岁月尘埃的历史总对今人不吝传递值得深思的讯息。

2018年6月7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