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醉屈原独醒 ?何以见得 !

《渔父》被载入史记屈原列传中。《楚辞章句》记录屈原跟一位渔翁的对话。

当然,2296年来,屈原都是受到纪念和讚美的,他有太多神圣而不可冒犯的光环。

单是《渔父》,凭屈原慨叹世俗的黑暗、混浊;自己誓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就足以被歌颂是位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情怀高洁磊落、操守坚贞执一的爱国圣人。屈原被放逐后,日夜思念楚国、郢都,可又不能回朝救国……最后的结局是: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

《渔父》中,渔翁遇见被放逐屈原独自徘徊流连,吟唱于江岸;这位楚国三闾大夫落魄潦倒、枯槁乾瘦、消沉憔悴……

《渔父》中,渔翁遇见被放逐的屈原独自徘徊流连,吟唱于江岸;

这位楚国三闾大夫落魄潦倒、枯槁乾瘦、消沉憔悴……

三闾大夫,敢问阁下怎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世浊我独清,众醉我独醒

屈原的回答是,世人都污浊不堪了,只有我还是清白的;人人都沉迷昏醉在污浊的环境裡,只有我还维持着清醒……这标榜了屈原在晦暗不明的大环境下独清,把持坚定不移的心志独醒。

根据注释,渔翁是这么回应:有智慧的人思想超旷,对他所处的时势、环境是从不固执拘泥的,不会受制于任何环境,能够随着世道的改变而进退转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也顺势翻搅水底的污泥,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乾脆跟着吃吃酒渣、喝喝薄酒装醉呢?干嘛还要表现出清高的思想、行为,害得自己被放逐呢?

一般上都这么认为,屈原很儒家,渔翁很道家。

做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其理想光芒蒙尘之鬱闷,步履艰难受挫之痛苦,是浊者和醉者根本无法理解的。这也是屈原作为一个清醒的完美主义者,最具标籤意义的一句诗。

屈原坚持不让乾淨洁白的身体受到污浊的外物弄髒,就此,他宁愿跳进滔滔的江河,葬身在江鱼之腹,也不让洁白之身受到世俗尘埃的污染。

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劝屈原要胸怀旷达,随俗方圆,应随世俗而进退转移之言显然失败,彼此是两个极端,格格不入。于是渔翁带笑扬桨放歌而去。对渔翁,水如果清澈乾淨的话,那就拿来洗洗帽,如果污浊肮髒,那就洗洗双脚。

各有各的论点,各有各的意境,很难说谁对谁错,即使非说不可,也因人而异,必然莫衷一是。

也不知两者之间,有无可以兼收并蓄的「中间地带」?

梳理屈原跟他两个老闆的资料,依楚怀王父子媚秦用佞,执迷不悟、不听忠言的情况来看,笔者可以这么说:莫说是一个屈原救不了国,就是有五个,十个都没用!

殉国殉君,蚍蜉撼树乎?

很讽刺的,屈原如果殉君,殉的是可是如此拙劣档次的君!若说殉国,那可是连国君都在典当的国,蚍蜉撼树乎?

屈原连一个来自秦国的特使张仪忽悠欺诈他老板,他都玩不过外人,别说第一号佞臣子兰就

是楚怀王自己的儿子,还有枕边祸水郑袖,加上权贵集团跟已经被秦国贿赂的权臣。即使到了楚顷襄王的时代,唆使第二度把屈原流放的幕后黑手依然是佞臣子兰一伙人。

反观秦昭襄王那儿,连从魏国逃亡到秦的范雎都可以拜为宰相,并接受范雎的劝告,把干預政事的宣太后给夺掉权力,把太后的心腹外戚魏冉的宰相职权也给拿下,让范雎来当。

屈原坚持不让乾淨洁白的身体受到污浊的外物弄髒,就此,他宁愿跳进滔滔的江河,葬身在江鱼之腹,也不让洁白之身受到世俗尘埃的污染。

屈原很浪漫,少年得志,得宠于楚怀王,廿多岁就辅助国君革新政务,整顿朝纲,办起事来得心应手。

合作契约并非天长地久

但是,君臣之间的主雇关係与合作契约并非永远都能够保鲜,既定时期有互相合作的价值与元素,可并不意味着天长地久。能够持续多长久就得看彼此的能耐与主客观形态如何改变,彼此又如何適度调整。

如果臣沦落到鸡同鸭讲,主不知所云,那就表示合作契约到期了。

范蠡向勾践挥别的姿势最完美,靠自己创造平台,成为陶朱公。对古代的统治者而言,范蠡是智臣,还不够忠心耿耿,不是忠臣。

如果他追求的是所谓的「忠臣」,那他必须像文种一样死给勾践宽心、放心,那或者需要抱块石头跳死在太湖。

屈原帮忙老闆撮合成联齐抗秦的架势,楚国跟齐国结盟,强有力威胁到秦国,可是后来,当楚怀王连秦国张仪的鬼话都全听,反而把自己給揮之則去地放逐,进而把楚齐「合纵」盟约废了,屈原其实就已经失去份量了。

说屈原唯我独醒,看来不见得!如果这就是在晦暗不明的大环境下独清,把持坚定不移的心志独醒,看来太一厢情愿,太不知所谓了。

屈原看透秦惠文对楚国跟齐国都垂涎欲滴,碍于两国缔结「合纵」联盟,不敢先对齐国动手,可楚怀王看不清楚或不愿看清楚。这一点,屈原是清醒的。但是,楚怀王已经不再是一度重用他革新图强的楚怀王,第二个重点,他倒不一定清醒。

贪图600里地,屈原你走开!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张仪去游说屈原的老闆楚怀王,承诺若楚解除盟约,一刀两断地跟齐绝交,转跟秦结为兄弟国,秦王将割让六百里秦地给楚,且还附带大把好处。

楚怀王身边多数重臣早已受张仪疏通,受贿者大有人在;是故,竞相于第一时间向主子道贺,屈原一下子变成遭受孤立的极少数派。

 

屈原很浪漫,少年得志,得宠于楚怀王,廿多岁就辅助国君革新政务,整顿朝纲,办起事来得心应手。但是,君臣之间的主雇关係与合作契约并非永远都能够保鲜,既定时期有互相合作的价值与元素,可并不意味着天长地久。

为了得到六百里的赠地,楚怀王对微弱的反对意见连听都不想听就单方面宣布跟齐国断交,还兴緻勃勃派遣特使到秦国去接领六百里地。

秦国竟在这时间点上跟齐国建立邦交,直到这时候,张仪才告诉楚怀王的使者说:秦惠文赐的是六里封地。

从先前承诺的六百里地瞬间缩成六里封地!

楚怀王气爆了,根本就是被当白痴来耍,是可忍,孰不可忍,随即出兵攻打秦国。

「雪耻」行动全自食其辱

那是一场自食其辱的「雪耻」行动,可讽的是,招惹秦跟齐国联手向楚出击,抢夺了楚地。秦意犹未尽,再大举出兵继续狠攻楚国,逼得楚怀王以割让两座城池来求和,签下意味着更大耻辱的「和约」。楚为「雪耻」,发动十万兵马三度攻秦皆败北,被秦虏获斩首者不下八万!

后来秦国还让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囚禁了张仪一阵子后,竟然懊悔得很,改以高规格、深情厚意地待他如国宾,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及多数重臣都是亲秦派,亲到秦之利益已「病入楚之膏肓」。

公元前301年至299年,秦又藉故多次攻楚,掠夺一座座城池。秦国虽然换了国君,不过,一个比一个狼(楚国国君却一个比一个烂),这个时候是秦昭襄王当家,他邀请楚怀王入秦武关「会盟结好」。

屈原被放逐后,日夜思念楚国、郢都,可又不能回朝救国……最后的结局是: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

被六百里赠地所骗后,楚君觉悟屈原才是对的,结束了他的第一次流放,可是,回巢也作用不大了。君臣倆想的都不再是一道了,简直南辕北辙。

屈原等少数朝臣苦苦劝谏,直陈秦怀狼虎之心,「会盟结好」是讲好听的,秦刚灭了楚两万兵甲,连夺下八座城池,这根本就是逼你楚国乖乖来求和。

屈原力阻楚怀王车马前进,怀王不理,可一入秦境武关赴约,怀王就惊觉是个绑架大骗局,任人宰割,秦王胁迫楚怀王割地不遂,乾脆就楚君扣留软禁在秦国至死;楚因而跟秦断绝交往了几年。

屈原救不了烂君主

公元前293年,秦软硬兼施,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被恐吓得不知所措,又打算跟秦讲和复交,屈原反应极大,把怀王被骗至死的旧帐也翻出来,怒责主和派、亲秦派执迷不悟,罪大恶极……结果被放逐。这是继谏阻楚王之后,第二次被流放。

善始而善终,天下有几个人比得了陶朱公范蠡?历代多少功臣,得了功名,丢了脑袋。所以古今第一智者唯范蠡是也。

楚顷襄王是个淫乐无度、谄谀用事的烂君主。公元前279年,秦国又把楚攻打得连连大败,军民死伤非常惨重,翌年,楚国连国都鄢郢也不保,事实上,这一年的战事已足以把楚国踢出七雄榜外。

秦把用在楚怀王的那一套重新搬出来,用在他儿子楚顷襄王身上:先打到你卧地不起,再逼你来向我谈和。

公元前278年,郢都被攻陷,重蹈其父覆辙的楚顷襄王跟他的心腹们只好惊慌逃难,迁都于河南的淮阳。

这一年农曆五月五日,屈原投江。

 

2018年5月26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