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对话:报应昭昭自古今(下) 唉,就是没看懂张九龄那本书!

唉,就是没看懂张九龄那本书!

 

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年纪越老的皇帝在治国政绩上展现出越睿智,越贤明的奇葩异彩吗?

我还在搜寻──

很不幸的,唐玄宗李隆基根本就不是异数。他从极度精明变成极度昏馈,说他把唐朝由盛转衰,打开潘朵拉盒子,放出各外地将领割据的精灵,群雄起舞,蚕食中央,由此陷入离崩,也不为过。

有资料显示,唐玄宗统治下的黄金时期,唐朝实际户口超过一千三四百万户,人口超过7000万,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在海陆丝绸之路发达的阶段,向唐朝皇帝朝贡的蕃国多达 70余个,其时宗教和文教事业鼎盛;以盛唐之强大国力独步世界之林的事实来评估,这位皇帝曾是地球上的顶尖统治者。

缔造过那么辉煌亮眼伟业的第一流世界级君王,竟然一步一步堕落,到他70岁那年,一手造成的「安史之乱」爆发,致使藩镇割据局面野火燎原,唐朝形势急剧恶化,迅速由盛转衰。

杀三女强人+杨贵妃:还赎或惩罚?

他一连杀掉3名都有可能变成「武则天第二」的女人(韦后、安乐公主及太平公主),但是,他所挣来的,所创建的,却被一个叫杨贵妃的女人所腐蚀;荣光因而黯然褪色,在山穷水尽,老命不保的关头,他还被逼将他的最爱「赐死」,实在搞不清楚是因果报应的严惩吗?

太多人对唐玄宗的理解会卡在悱恻缠绵的文学诗词,也就是他跟杨贵妃生前死后的浪漫与痴情。

他一连任用4位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贤相辅国,可之后却没牢记「开元之治」一代名宰相张九龄的告诫,走向另一个极端,任用被叮咛不该用的烂人,宠信2名「巧谄邪险」、「专权误国」的国相,再加上一名变态的首号阉臣贴身,把国本掏光,任政权决堤──

翻阅这段历史,在与历史对话过程,依然让人痛心不已,掩卷长叹:何以如此?

太多人对唐玄宗的理解会卡在悱恻缠绵的文学诗词,也就是他跟杨贵妃生前死后的浪漫与痴情。

 

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太凄迷,太俘虏人心了!

剥开了凄美深情的文学糖衣

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太回旋婉约动人了吧?

又从「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再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那么情真意切,爱心不渝。

呵,感人至深,揪心之极,太荡气回肠了──用比较现代的话说,不就是百转千结的感伤,不想妳是朕生命的插曲,只想做妳生命最完美的结局?

不妨认真去看「马嵬驿兵变」,杨贵妃是如何被唐玄宗「赐」死的,这等于是剥开了凄美又深情的文学糖衣,赤裸裸的里面根本没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太凄迷,太俘虏人心了!

真正的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没错,不过,别只看他风花雪月的那一面;他成年一出闸,就惯战能征,骁勇制胜,武艺骑射超强,犷悍加上果断,夺下王权的双手绝对血腥,心更够硬够冷。

遥想当年唐玄宗 雄姿英发

这位李隆基是在公元710年的宫廷政变中,闯进玄武门歼灭伯母韦后及女儿安乐公主,夺下朝政实权与京师兵权,他就实质上拿下了江山,那年他才25岁;至于从儿子李瑁怀中把王妃抢过来佔为己有的时候,在如痴如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时,皇帝他已60岁了。

回到李隆基25岁那年,唐中宗李显一崩,韦后先把死鬼老公跟其他宫女所生的16岁儿子李重茂扶上去继位,自己亲临主政,独断朝纲,跟足「武则天路线图」,终极目标是自己来当皇帝,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安乐公主被杀时芳龄也才25,她「唐朝第一美人」的艳名和淫乱绯闻一样远播,由于武则天的影响,她对权力的慾望更超强膨胀。之前,非韦后所生的哥哥李重俊被立太子,她曾质问父亲,武则天以卑微的伺妾出身,能当皇帝,她以尊贵公主出身,怎不能当皇太女?唐中宗李显只以戏言回应:等妳娘当了皇帝,再立妳不迟!

按韦后母女谋略,对付傀儡小皇帝容易,废黜或杀之可也,韦后倾向斩草除根,让权力说话;惟须摆平唐中宗李显的弟弟,也就是时任相王的唐睿宗李旦(当年替代李显当了6年多第五任皇帝)和其妹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跟李显、李旦一样,能平安活存到武则天归西,都是亲生的种,也有一定的势力在撑住。

从韦后母女为首的韦氏集团那么急躁,迫不及待地要发动宫廷政变的反应看来,李旦和太平公主那边厢肯定也虎视眈眈,随时伺机掠夺政权。整个局面应该是紧绷,而且暴戾得杀气腾腾。

宫庭分分钟成为杀戮战场,玄武门很渴,等待流血──

陈凯歌:《妖猫传》不是一部史剧。其次,杨玉环这个人物只能虚写,不能实写。我们过去看到一些有关她的戏,都描述得非常具体。但我认为她在历史上是一个缥缈的存在,不是一个特别落地的人物。《长恨歌》让杨玉环名垂青史,但是《长恨歌》也写得很虚。

就在韦后和安乐公主密谋挟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并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掉傀儡小皇帝,立马宣布由韦后上位,安乐公主为皇太女时,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跟太平公主起兵佔领玄武门,先发制人了,韦后母女先后头颅落地,永远当不成武则天了!

歼灭韦后母女虽有功  太平公主也得死

太平公主曾是武则天最宠爱的掌上明珠,武则天什么都可以娇惯她,就是不允许她过深介入朝政,故公主稍有收歛。她其实在政治上颇能表现出足智多谋的一面,特别是在武则天驾崩之后,反而更出色,竟能跟韦后的势力敌对,时时加以制衡。

这时候,太平公主45岁,风华正茂,在成功政变后,她主导清除韦氏党羽,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让王者归来有功,地位和实权被形容攀及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高官任免權及軍事決策權有她的一份,从整个朝廷百官如蚁附羶,多数竞相依附她便可看出这个事实。

一个非常关键人物是唐睿宗第三子李隆基──权力杀戮政变的灵魂人物。太平公主地位与实权太膨胀,那他这位太子怎么样?这样子的局面有姑侄俩的政治平衡点吗?如有,这平衡能够持续多久不出事?

答案是:2年!

公元712年,太子李隆基即位为新皇帝唐玄宗。就在这一年,他出手发难,指控太平公主图谋以御林军进攻皇宫夺权!

新皇帝大开杀戒,连宰相都砍,简直就是把太平公主的党羽诛杀殆尽。太平公主央求哥哥太上皇李旦出面打救,要皇帝赦免死罪……但是,唐玄宗不点头,最终「赐」她一死。

太平公主被控策划谋反,随即是一场血淋淋的大清算,这事始终是个悬案;历史上的争议和疑点一样多,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太平公主既然被形容是有野心,也有心计的,况且资源充足,如果说她搞不清楚形势和状况,跟李隆基关係剑拔弩张还在权力面前抱以随遇而安,甘之如饴的心态,那也未免天真吧。她可以低估,也可以一时疏忽,但她不可不没防守,甚至未有过准备出手的心思,毕竟攸关存亡。

别把太平公主想像得那么纯真,她肯定也想如母亲那样做女皇,她同样想到要罢黜太子,这是当时权力集团竞存的博弈规则,她麾下的跟班,谁不想活?哪个不想得到回馈?所以,他们很焦虑很急,他们会出主意。

别只问自己有什麽选择,对手呢?

彼此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实质上存在着,务必交手的主客观条件及资源也同时存在;很大关键反而是在太平公主本身──她没有选择,问题就出在新皇帝根本也没多少可以选择的,逾半也是因为公主造成的。

唐睿宗上位两年,让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她权倾天下,更拉拢了文武百官,形成一个崭新的强势权力集团;新皇帝要嘛,把自己当白痴,俯首甘为太平公主的傀儡,让姑姑过足武则天独断朝纲之瘾,甚至随时准备禅位让她成为下一个武则天。不要的话,就必须彻底铲锄,卧榻之旁,岂容武则天的梦魇和魂魄纠缠不清?

大唐曾经的荣光, 从儿子李瑁怀中把王妃抢过来佔为己有的时候,在如痴如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时,皇帝他已60岁了。

 

换句话说,在王权面前,在生与死面前,在发生连串流血政变的盛唐宫殿政权常态之下,太平公主就算没丝毫谋反阴谋,也非死必残。何况她是武则天的女儿,对方是唐中宗李显的孙子,既是基因融合体,也是政治血液的对立体。

肃清完毕,走到这一步也意味着李隆基干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两年后,把太平公主也乾脆处理掉;一连三位处在权力高层的女政治家都必须死,她们全都可能是武则天还魂的「天命传人」!

唐玄宗的时代开始了──27岁的皇帝着手开创「开元盛世」。唐玄宗治国的前30年,以「开元」作为年号;期间,他不只「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干练果断」,而且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形势需求来任用最适当的贤相辅政!

太了不起! 连任用4贤能名相

他一连重用了4位开元年间的名相,即姚崇、宋璟、张说和张九龄:

姚崇被誉为「救时之相」,贤明清廉,他是因为有幕僚接受贿赂被揭发而自动向皇帝请求避位,并推荐宋璟接任。卸职后,唐玄宗依然器重他,不只以礼相待,还常徵询他的卓见,这才叫救时顾问!

史书评宋璟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贤相,「守文以持正」、「劝谏言语切」,有趣的是,他献议「为防奸佞小人私下乱进谗言,百官奏事,必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皇帝也照单全收,这应该是极牛逼的君明臣贤之楷模吧,特别是在宋璟不畏权贵又不徇私情,力革前弊得罪一大票人的情况底下。

张说这个名相是脱下官袍能披上铠甲打仗的,文武双全,脾气比较暴躁,对同僚绝对不是和蔼可亲的那一种,性格上有不少缺陷,有点贪,但又非常有料,至他64岁病逝,皇帝都对他厚待有加。

接下来被重用的宰相是张九龄,这名相名气非常大,据说他是张良的后人,获张说拔擢,却跟张说不同,他举止优雅,可却是位秉公守则,直言敢谏的人物,既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也勇于跟恶势力对着干。张九龄的厉害是他能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歌舞升平的盛世荣景中看到潜伏的灾难和祸害。

皇帝若有读懂张九龄这本书……

像他这样先知先觉的能人,最痛苦的是,到了一个程度,老闆读不懂他这本书,下面的人更不用说。

如果皇帝真有张九龄对潜伏危机的认知,换句话说,他读懂张九龄这本书,历史轨迹的演进和后来的结局绝对就不一样了。

当时的藩镇有个军人首领叫安禄山,擅长以贿赂交结御史,还有能耐打通天庭,跟唐玄宗近距离沟通,与朝廷顶端政治建立稠密人脉网络。宰相张九龄辨识出安禄山根本就是个奸诈之徒一个,日后必会作乱。有一回安禄山犯军法,押送京城裁决,张九龄喊斩,当然主张不斩的同僚多些……唐玄宗竟然把安禄山释放,后来被历史赤裸裸证明这是唐玄宗致命的错误。

张九龄的厉害是他能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歌舞升平的盛世荣景中看到潜伏的灾难和祸害。如果皇帝真有张九龄对潜伏危机的认知,换句话说,他读懂张九龄这本书,历史轨迹的演进和后来的结局绝对就不一样了。

当时同朝还有一个李林甫,这个权臣摆明是怂恿安禄山的,而且诱使唐玄宗一起养虎为患,他还参与策划一个废黜太子的流产运动,儘管阴谋被张九龄所挫,但是,后来张离开相位,李林甫还在朝廷弄权,张之后,李林甫崛起了!

张九龄的宰相做到公元736年被贬,李林甫接过相位,担任19年之久,最要命的是,明君李隆基恰在50岁后开始走样了,已渐晦暗。李林甫这宰相忽悠与荼毒皇帝到他自己死,这时候皇上也已经70岁,足够昏庸了。李林甫是砒霜,皇帝却当他是美食,相偎(喂)将近20年,怎能五脏不残?

唐玄宗前面一连任用4位贤能耿直磊落的宰相,带给他殷富强大的盛世;接着任用又宠信了张九龄所告诫「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之徒,砸自己的脚,摧残唐朝的气数。

 

司马光把李林甫批得一文不值,形容此人「巧谄邪险」、「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既老奸巨猾又无能无德,「口有蜜,腹有剑」……「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

大宦官高力士这期间也很得皇帝器重,连「力士当上,我寝则稳」的话也说出口,王公贵族怎不极力靠拢谄媚?高力士私人财库可跟国库比较,实为唐代宦官干政开了先河,他更拥有大量徒子徒孙,成为日后阉臣学习的典范,是太监们所供奉的伟大精神领袖。

一个造成天下大乱的宰相,一个生理心理都变态的大宦官,唐玄宗还搞上艳丽无双、能歌善舞的杨玉环贵妃娘娘──

杨玉环成为皇帝的妃嫔,「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如此得宠,除双亲受封,整个杨氏宗族都鸡犬升天到离谱;《长恨歌》说「姊妹弟兄皆列土」,其实何止?杨贵妃三个姐姐全被皇帝迎入京城,而且受册封,连外围的亲戚都跻身权贵走廊……

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封为贵妃,正式成为皇帝的妃嫔,待遇等同皇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如此得宠,除双亲受封(亡父获追封),连她整个杨氏宗族都鸡犬升天到离谱;《长恨歌》说「姊妹弟兄皆列土」,其实何止?杨贵妃三个姐姐全被皇帝迎入京城,而且受册封,连外围的亲戚都跻身权贵走廊……她必须靠曾祖辈来排名分的远亲杨国忠竟然在李林甫死后当上巍巍唐朝的宰相,「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绝对正确。

杨国忠有这个能耐,就是他跟杨贵妃三姐虢国夫人是老相好。此人早年在乡下被说是干偷鸡摸狗的事,不学无术,酗酒好斗。当上宰相更是专权误国,紊乱朝纲,心中从来没有黎民百姓,跟藩镇的关係特别恶劣,搞得民怨盈涂,酝酿成叛乱。长期沉连酒色的君主任用无赖当宰相,而且还让他兼揽数十个大小官职,加上良臣已尽,这个国家不出事,那才叫没天理!

唐玄宗李隆基昏庸怠政、风流浪漫到他70时,朝政腐败渐成为决堤,一个由藩镇势力所洐生的累积矛盾告尖锐化,内乱引爆成向中央政权挑战的武力暴乱行动。

在边陲拥兵自重的安禄山跟他一手提拔的部将史思明联合週边多个民族地区和部落,号称发兵20万,一路往长安进攻,两个月内就拿下洛阳,还敢敢称帝。

僵持了多半年之后,皇帝李隆基和宰相杨国忠这两个烂苹果也出动20万大军平乱,没把险要地势守好,保卫京城,战略上失误,结果兵败如山倒,潼关一失守就意味着长安即告失陷。

「马嵬驿兵变」, 唐玄宗被自己禁军包围时,当祸国红颜之罪被追究时,当自己的老命难保时,情圣接受阉臣高力士所劝,就是赐杨贵妃白绫一条,自缢了之……真有那么伟大吗?

世界级皇帝变丧家之犬

当年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李隆基,当年英明神武、励精图治的牛逼皇帝唐玄宗在这时候,竟然像丧家之犬,抱头逃窜,乘天色未明带着杨贵妃,还有满朝文武,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自己的军队不依了,眼看有哗变,将军陈玄礼是禁军首领,他马上与太子李亨联合起来,直接跟落难皇帝谈条件,以便先平息兵变倒戈,先给官军一个交代。

安史之乱,叛军的誓师口号就是要除掉无良宰相杨国忠。看似冲着杨国忠这浑蛋而来,如今在逃难途中,一夜之间流离失所,陷于饥饿交迫的官兵怒火狂焚,濒临兵变,反过来烧向自己的领导人,而且兴师问罪之下,一切的一切也真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他们要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命!

没有杨贵妃的外戚裙带,就没有杨国忠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祸害。相信要把杨贵妃这「祸水」也一块解决,就是太子李亨的议程,这也是宫庭政治临危仍不忘摊牌较劲的迹象,「马嵬驿兵变」的幕后就是太子李亨的影子,他老子在位已经打破唐朝纪录,44年了!(这个李亨事后自行登基为新皇帝,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的皇帝)

至于陈玄礼,他可是位经历过流血政变的资深名将,他当年就跟着皇帝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建大功,太平公主早就在建功之后被除掉……儘管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他还是他──还是由他来率军护卫唐玄宗逃亡四川。

忠奸之別太大了 悔无所及

如果把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马嵬驿兵变」说成是「陈玄礼兵变」,应该也还靠谱,大将军陈玄礼在杨国忠和杨贵妃死后,依然对老闆唐玄宗忠心耿耿,护送他唐玄宗西逃,而李亨大元帅则北上。这点说明「陈玄礼兵变」的出发点并非政变,并没有落井下石,背叛老闆的私心,他甚至没抢当扶植新帝的急先锋,换句话说,这位陈大将军并不是投机之徒。张九龄的「治国必辨忠奸」在这最后关头进一步向皇帝验证,忠诚与奸佞之別到底有多大呀!据记载,身边已没有杨贵妃的皇帝这段期间才觉悟「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

皇帝李隆基和宰相杨国忠这两个烂苹果也出动20万大军平乱,没把险要地势守好,保卫京城,战略上失误,结果兵败如山倒,潼关一失守, 长安即告失陷。

回想一下,剥开又哀怨又凄美又深情的文学糖衣,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又什麽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千钧一髮之际,这显得多苍白,多讽刺,当皇帝被自己禁军包围时,当祸国红颜之罪被追究时,当自己的老命难保时,情圣唐玄宗接受阉臣高力士所劝,就是赐她白绫一条,自缢了之……真有那么伟大吗?

唐玄宗去世的33年之后,唐朝继他之后,才绝无仅有地出现一位能让「盛唐」回光返照的唐宪宗李纯上位,一度重新统一过大唐帝国……然而,唐宪宗之后的77年岁月长河中,至唐朝灭亡,就不再有能耐为唐代力挽狂澜的君主横空出世了。

2018年3月6日

(图片: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