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烽火连天走单骑   至暗之处坑坎多

25岁就出来竞选,踏上参政之路的邱吉尔在1940年5月10日临危受命,接替被撵走的内维尔张伯伦出任英国战时首相,此时的他快满66岁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凭这个年纪来千里走单骑,还得拼了老命过五关斩六将,可没所谓的浪漫可言,反多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凛冽;朝野政客设陷狩猎,至暗之处坑坑坎坎,对手又是发了疯的战争恶魔希特勒,更让人感觉邱翁一去兮不复还。

《至暗时刻》在极诡辩的场景中,突出了3位很关键人物对邱吉尔的关键态度──

首先是卸任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他是保守党党魁,儘管工党与自由党跟他撕破脸,拒绝由他领导联合政府,但他还是很有影响,保守党仍以他马首是瞻,皇室对他情有所锺。更重要的是,他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下台,他仍坚信他的「绥靖主义政策」。

在内维尔张伯伦的英伦绅士精英文化的意识(优越感)中,他是属于上流阶层,是英国权力金字塔最上端的优良品种。他把辞职让位当作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准备「王者归来」;内维尔张伯伦只视邱吉尔为战争时期的临时政府首相,出山收拾残局,承担不可能的任务,战后自己再回来重新掌权。

内维尔张伯伦的第一接棒人选是他的铁杆支持者,代表保守党担任外交大臣的同志──哈利法克斯伯爵。

第二位关键人物正是这位伯爵,他也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典型绅士,头顶还有牛律大学名誉校长的光环,很不一般;在主掌英国外交前,曾经担任过教育大臣、陆军大臣、掌玺大臣和枢密院长,连乔治六世国王都认同他理所当然是首相的继承人选。

哈利法克斯可说是内维尔张伯伦的心腹,他也被委派会晤过希特勒,拿出内维尔张伯伦的「绥靖主义政策」跟纳粹狂魔打交道,他不遗馀力争取实践这套纲领,不惜代价要以谈判手段来换取和平。这位外交大臣跟唐宁街十号的主人绝对是亲密战友,护航保驾不在话下,更是政治利益共同体,一起联手打击反对谈和的强硬派(特别是邱吉尔),向国人表明他们的主张最终会带来和平,他们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才是最了如指掌的。

《至暗时刻》电影中,这两人私下见面的一幕,内维尔张伯伦跟哈利法克斯说:首相这个位子本来是属于伯爵你的……

由于是政治利益共同体,连内维尔张伯伦都不得不下台,处境和形势之恶劣可想而知,哈利法克斯知难而退也出于无奈,权衡得失的利害关係,豁不出去,要保守党挺他应该还做得到,不过,敌营工党与自由党显然倾向于接受邱吉尔,更何况欧洲烽火连天,德军步步进逼,法国告急,英国面临灾难已危在旦夕,加上自己并非民选,只是上议员,没这民意基础对领导战时政府而言,根本就是跛脚鸭,可能死得很快,很难看,所以……

可以这样说,对内维尔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退这一步让位给邱吉尔纯属权宜之计,前者准备战后东山再起,自己若无法雄起,至少还可以实行B计划,让哈利法克斯继位,把邱翁踢开。哈利法克斯也有同样算盘,准备时机一到就争上位,他到底不是孔融,梨还得抢回来。

第三个关键人物是国王乔治六世。他就是奥斯卡金像奖得奖电影《国王的演讲》讲述的那位口吃的的国王,也就大宣家熟悉的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

乔治六世跟邱吉尔有芥蒂在前,为什麽?

乔治六世的老子国王乔治五世的王位原本是传给长子爱德华,而爱德华也当上国王,不料几个月后,他向一名拥有两次婚姻纪录的离婚女求婚,而且非这名社交名媛莫娶,引发宪政危机。英国和帝国辖下诸国领导都极力反对这门皇室婚事。理由是,国王被尊为国家教会领袖,教义不充许离婚又再婚,这样一来,国王的老婆就不能被视为王后,那以后生的孩子又如何继承王位?

当时的英国首相是鲍德温,他给国王的选择很简单:要江山还是美人?

这是鱼和熊掌的选择,若国王爱德华选择非卿不娶,首相率领整个内阁总辞,爆发宪法危机,甚至还政于民,再举行选举。

邱吉尔跟国王爱德华挺好的,他排除众异扮演保皇派前锋,挑战主流声音,主张鱼跟熊掌可以兼得,让爱德华既抱美人归,又不必失去江山。邱翁等于是不为乔治六世登基给力,而且,他给皇室的印象是个总跟英国传统文化常态及秩序对冲的「莽夫」,总越红线,对皇室并不友善,不识大体。

「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男爱德华陛下(退位后变成温莎公爵殿下)交出他坐了320多天的王位给弟弟,也就是乔治六世。

必须认清的一个事实是,众政客只是确定内维尔张伯伦阻挡不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自从跟希特勒博弈以来,内维尔张伯伦的政府儘管对欧洲和平、英国仍能国泰民安的想望夸夸其谈,但形势的恶化已经到了把英国带到灾难的地步,内阁甚至曾一度献议皇室撤离伦敦。他们批评「绥靖主义政策」无能奏效,对情况越来越糟糕追究责任,但不表示他们准备摒弃姑息策略,断了跟希特勒议和,以赎回太平局面的妄念。這也不意谓换首相志在改弦易辙,跟正在疯狂号召德意志民族「挺起脊梁来」统治世界的希特勒正面交手,并接受战争的风险成本。

《至暗时刻》揭示,当时的朝野政客依然支持谈和,意识上是认同绥靖主张的。这几乎是政坛大多数人的认知,这共识也就是既定的规则。邱吉尔进场,等于是「必须」在这样的规则底下施展拳脚,而且还拿出大家所要的成绩来。

邱吉尔在风头浪尖上以「非第一人选」上位──这位唐宁街十号的新主人引起议论纷纷,许多官僚和政界人士,特别是保守党人均认为国家已落在一个机会主义者的手中,虽然他是绝顶聪明、擅于煽动人心的雄辩家,但他过去的行为连他许多朋友都不敢苟同……

换句话,一开始,邱吉尔就已经被「看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