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历程(二)语言的演变

       引言

人类在发展出语言之前,如同动物般浑浑噩噩。如果文明抵达之前的人类时代是漫漫长夜,文明时代是黎明之后的白昼,那么现今文明的世界还处在早晨6点2分10秒 – 仅仅才过了2分10秒,还处在曙光的时刻。和文明前的时代相比,让我们感叹文明的历史非常短促。

未有文明之前人类就已经有了语言。很多很多世代之后,人类组织了部落联盟,然后组织国家,开创出文明,也创造出文字。语言是文明发展的其中一项先决条件。

 

语言的起源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语言?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无法准确判断。恐怕穷几代专家的研究都很难找到具体的证据去推断语言开创的时代,因为前人的语言不会像前人的文字一般留下遗迹。

关于语言的起源有这些的学说:“摹声说”、“母子喃语说”、和“群体劳动呐喊说”、等等,不能尽述。虽然有这么多的学说,但是人类学家不确定语言的起源。依以下的阐述,起源说其实不重要。

专家对语言的发展分成两种假定:
1. 持久发展论
2. 瞬间发展论

笔者的意见倾向于前者。因为可以断定,没有矛没有弓箭的时代是不会有人说“矛、弓、箭”这些名词。部落里有了族长,之后才有族长这相应的名词。同样的,当人类创造出许多新的物品时,之后才有对应的这些新名词。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持续的,不是瞬间的,所以语言的发展也是持续的。

从反面来说,在人类开始利用木枝和石器合成矛的时代,他们就已经会说这些名词了吗?这就无从结论了。

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从混居开始演化成母系氏族,而后一步步演化成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最终形成国家。人类一开始就是群居动物,所以从一开始就有了发展语言的条件和互动交流的需求。

石器时代的人类什么时候最需要应用到语言呢?我们可以猜测当一群人围猎动物时,他们需要时时刻刻和同伴互动,因此很需要语言。

学习说话,分为三个部分:了解、发声、和造句。哺乳动物一般都有声带,为什么不能学着说人话呢?这是因为大多数动物大脑中没有演化出学习发声所须要的神经回路。

发声学习,即通过模仿而发出非先天的声音,这是动物界甚为罕见的技能。现存地球上只有人类会说话, 除此之外哺乳动物中只有蝙蝠,鲸类(包括海豚),鳍足类(海狮、海象、和海豹),和大象具有学习发声的能力。鸟类中,有鹦鹉、蜂鸟,和鸣禽(画眉、百灵、黄莺、和金丝雀)三类。这样一共八类,地球上有千千万万的动物,但是两只手就可以数完已知能学习发声的其他动物种类。

发声器官的结构差异不能解释发声学习能力的区别 (Fitch, de Boer, Mathur, & Ghazanfar, 2016)。具有学习发声的大脑回路,即不同区域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是决定能够“学说话”的关键。Jarvis 等人通过比较神经解剖学研究发声学习的神经基础,发现鹦鹉、蜂鸟、鸣禽,以及人类都具有一系列其他不会学习发声的鸟类或哺乳动物不具备的神经通路,并称这为学习发声的大脑系统 (brain systems of vocal learners) 。

纵使如此,能学习发声不代表能说话,像鹦鹉学语,他们或知道或不知道所说的语言的意思,但是它们不能和人对话。人脑中有语言中枢,才有人类的语言能力。拥有学习发声能力的动物并不具备像人类的语言中枢,海豚却也有这样的能力。

 

语言和人类的发展互补互助

中文的词汇“聪明”这两个字可以分析为“耳聪目明”,即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明白,所以头脑清晰,反应敏锐。耳聋就不会对声音有反应,也就称不上反应敏捷和聪明了。年长者不能以语言媒介教导先天耳聋的人,所以耳聋者就少了主要的学习渠道,也很难成为有智慧的人。

以此推论,石器时代没有语言的人类即如现代的聋哑人:聋,形成了向他人聆听和学习的障碍;哑,因此无法问答解除疑惑和以语言向他人教导自己的经验。如此,前人的经验和知识无法积累,一代一代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重头摸索,所以社会发展缓慢。

人类发展语言的先决条件是头脑的容量和其神经回路的发展。可以想象人类群体生活的发展、脑容量持续扩大、神经回路的发展、智慧和思维的发展、脑部语言中枢的发展、以及发声能力的提升,都是互补互助的,同时它们也是齐头并进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旧石器时代延续了近300万年,于它的前、中期的漫长时间里,社会发展异常缓慢。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的发展步伐突然加快。这意味着当时的人类获取了一种新能力,这种新能力极有可能就是语言。人类开创了语言之后,前人经验和知识能够以语言传授给后人,这些知识就像体外遗传基因,所以发展就变得快速。

人类语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不是神授。语言极其可能产生于智人(Homo sapien)时代。在智人之前,能人和直立人已经可以发出如黑猩猩般的叫唤声音,却稍微复杂,他们用这些声音交流少量的信息。随着祖辈的物种演变成智人,他们的声带、相关肌肉和神经控制系统、脑神经回路第不断进化,以及脑部语言中枢和思维水平逐渐提升。如此,他们发出的声音也逐渐清晰,也可以发出连续和短单位的声音。他们也学习到新的能力,能够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声音成为短语。如此语言便诞生了。

 

语言的分化

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地域变体,也是最为常见的语言分化现象。凡使用者多、地域分布较广、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一般都会分化出不同的方言。比如现代英语在英国本土就有15种左右的地域方言。汉语是世界上方言分歧最大的语种,方言差异十分显著。

方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
1. 交际的阻隔
2. 异族语言的影响

拉丁語原本是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中西部、台伯河下游拉提姆,即意大利拉齐奥区,一个称为拉丁人的部落的方言。

 

罗马扩张时代,意大利中部的语言

 

交际阻隔引发语言分化

地理因素如社会割据、人口迁徙、高山大河和湖泊森林等地理屏障会导致交际阻隔。

福建省山多,古时乡下和城镇交通不便,相互来往不多,语言因此分化而产生许多方言。一个部落两地分居,彼此之间如果没有往来沟通,许多世代之后就可能发展出迥异的乡音。几个乡镇即便说一样的方言,有些地方是一个乡一个口音。我们常说福州十邑,指的是福州方言的十个城镇。这十个城镇的福州话口音和一些遣词用字都不一样,不同城镇的沟通起来十分费劲。诗巫人多说福州闽清话,因为住在城里交往方便,每天的接触和沟通起作用,口音被标准化了。在原籍闽清县区域很广,南北的口音不一样。相反,现代广播有助于维持像华语这般广播语言的统一和标准,防止再分岔出地方化的方言。十里不同音,人们掺和着乡音说华语。

由于语言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交际阻隔会使各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出现差异。这种语言差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又比如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一部分说西班牙语的人来到了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与西班牙隔着一个大西洋,两岸人的交往减少。时间久了,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就和欧洲的西班牙语有了差异,最后形成了西班牙语的不同方言。

 

异族语言的影响引发语言分化

语言非定格不变,语言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演变的。常年和异族相接触,即使比较薄弱的语言没有被同化,但是彼此也会相互影响彼此的语言演变。如果同一个种族在两个地区接触不同的异族,因为和异族接触的影响,这两个地区的语言会分化成两种方言。

 

方言的差异

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一些词汇上,基本词汇和基本的语法格式的差异相对小一些。既然方言是同一语言分化所形成的地域变体,那么,即使是差别很大的方言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一致性。比如,语音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词汇从整个系统上看具有较多的同源性,语法上的一致性就更为显著。依据这种种关系,可以确定方言间的亲疏关系。

20世纪欧洲罗曼语的分置图

亲属语言

方言进一步分化,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由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不同的语言,称为亲属语言。亲属语言间的关系,有亲有疏;根据语言间的亲属关系的亲疏,可以建立亲属语言的谱系。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划归一个语系中,语系下面又分若干语族,语族下面分为若干语支,语支下又有若干语种。

论语言之间的关系,同一语系比同一语族的疏远;后者又比同一语支的疏远;再后者又比同一语种的疏远。

不同语系的语言间,没有亲属关系。依照语言的亲属关系给语言进行的分类,称为谱系分类。

目前人们一般把世界的语言划分为九大语系:
1. 汉藏语系,
2. 印欧语系,
3. 阿尔泰语系,
4. 闪 – 含语系,
5. 乌拉尔语系,
6. 伊比利亚 – 高加索语系,
7. 马来 – 玻里尼西亚语系,
8. 南亚语系,
9. 达罗毗荼语系。

此外,还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和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印欧语和拉丁语的关系
罗曼语的发展

语言同化

两个种族相接触,人口很少的种族可能会因便利的缘故,逐渐放弃了本身的语言,也时常在这融合的过程中让本身的语言影响大族语言的演变和融合少量词汇在其中,这就是语言同化。

 

语言混合

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一种语言战胜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拼凑”成一种混合语。这种作为临时交际用的混合语,被称为“洋泾浜”或“皮钦语”(Pidgin)。一旦其后人把洋泾浜作为母语来学习和使用,就形成了克里奥尔语(creole的音译,意为“混血儿”)。

例如新美拉尼西亚语,就是从新几内亚的洋泾浜英语发展而成的克里奥尔语。它已基本定型,有简明的语法规则和音位系统,并有自己的书面语形式。目前大约有三、四十万人操这种语言,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官方语言,报纸、广播和学校教育都在使用这种语言。

除此之外:
1. 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2. 牙麦加有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3. 喀麦隆、塞拉利昂、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群岛也通行几种克里奥尔语。

图片来源:电影和维基百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