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是为了蓄势。撤退是为了进攻

企业经营在不同阶段需要面对几种不同战略选择:

把业务稳定下来,还是致力开拓,寻求新增长?

如果都不是,那应该就是紧缩了,也就是选择紧缩型战略。

紧缩型战略是逃亡吗?是撤退否?

看你怎么看──

或者应该说,看决策人或管理层怎么应用这策略。

策略可以是积极性的,也可以是消极性的;不过,作为企业,生存的核心价值不能够丧失「持续性发展」。这核心殆失,就没谱了。

策略可以是积极性的,也可以是消极性的;不过,作为企业,生存的核心价值不能够丧失「持续性发展」。这核心殆失,就没谱了。
缩型战略即使是撤退,本质还是为了要「持续性发展」。

缩型战略即使是撤退,本质还是为了要「持续性发展」。

如果不是,反而是在打击或阻止「持续性发展」,那等于在终结企业的伸展机能。

根据「紧缩型战略」的诠释,它是指企业从原有的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战略。

打着仗下令撤退,很考验将军!

「一般的,企业实施紧缩型战略只是短期的,其根本目的是使企业捱过风暴后转向其它的战略选择。有时,只有采取收缩和撤退的措施,才能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避开环境的威胁和迅速的实行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可以说,紧缩型战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

在打着企业战,宣布撤军时候,整个定义必须要很清楚──

第一:是短期的,为的是长期发展着想;

第二:是迴避不利环境和形势,不硬踫作无谓牺牲,也是灵活最优配置自身资源的布局;

第三:这纯属以退为进的战略,是韬光养晦。

去年,英、美、法国及荷兰合作拍摄的华纳兄弟影片《敦刻尔克 》(Dunkirk) 正是这个故事!

最重要的,出发点是避免去跟趋势对立,而是在调整,剔除遭受趋势所淘汰的部分,把资源调转到有较高回报率的地方去。

企业员工如果看不清楚,不晓得上面的人搞什么玩意,形同大逃亡,彷彿在饮鸩止渴,对企业而言,这是高成本、高代价的。

领导的考核决定能否服众

当然,领导者可以夸夸其谈,也可以咶咶而谈,到底能否体现出撤退的「持续性发展」战略,也不是不能够被验收的。如果只是空泛的政治小动作,是没有战略高度的旧把戏,又没服众的素质,那也难怪人心动摇,溃不成军。

紧缩和撤退是为了发展和前进──

所以,绝对不表示缴械,也不等于放弃──

这是为了要跟自己,也跟变局更好相处,为了蓄积能量反扑!

有一种战略叫作撤退战略,可以跟整合战略相辅相成,蓄积能量反扑!

这里由《荣起思库》向大家介绍希特勒要将40万英法联军一举歼灭;

英国为保存战力,展开一场史上最大规模战略性撤退,转危为安,为日后反攻蓄积能量的史实。去年,英、美、法国及荷兰合作拍摄的华纳兄弟影片《敦刻尔克 》(Dunkirk) 正是这个故事!

完全有理由自豪的大撤退

故事的背景是二战的一场经典军事大撤退(大逃亡)。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着名的大撤退战略。

纳粹德国陆军上将,曾任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的蒂佩尔斯基希(Kurt von Tippelskirch)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地写道: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海滩,地理位置是欧洲大陆前往英伦三岛(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最短海道。

1940年5月25日,40万刚刚吃了败仗的英法盟军士兵正在敦刻尔克聚集。实际情况是被敌军围困。已成功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的德军装甲部队,在前一天已开始从西、南、东三个方向逐渐向敦刻尔克逼近。

面临形势危急的绝境,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从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整个敦撤退行动历时9天,不可思议的,共有 33.8万余人被撤走。

正式统计,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根据记录,在整个撤退行动中,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其中有226艘英国船隻和17艘法国船隻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先后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但英国空军自身也损失了飞机106架。

德军投入了500架战斗机与300架轰炸机。能把33.8万名抗击纳粹德军而撤退至英伦三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也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关键是,它为盟军日后反攻保存了相当主力!

纳粹德国陆军上将,曾任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的蒂佩尔斯基希(Kurt von Tippelskirch)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地写道: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图片与参考资料: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