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政府奖掖不如靠创意

每年的财政预算案,各行各业皆关注政府提供的各种奖掖、津贴和税务回扣甚至是免税等。这次的2018年财政预算案,也有不少与资讯工艺业相关的预算政策,如:2.45亿发展工业4.0借以提升“智能制造”包括自动化设备等的资金津贴、50亿低息贷款鼓励绿色科技、 8350万发展数码贸易区的首期基建、4500万打造生物指纹系统以便监督国内长途巴士司机的驾驶服务⋯⋯

我们平时坚决地排斥“拐杖文化”而坚持自强不息,但是,对于财政预算案却充满期待,希望政府高抬贵手给予大量的辅助金、津贴、奖掖。想要赚钱盈利,不靠自己,却依赖他人。这种矛盾的心态,真令人费解。另一方面,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低收入国人,似乎无法感受到2018年预算案的“受惠”。某电视台的2018年预算案中文新闻现场点评节目上,某经济教授一针见血的道破了关键:百物腾涨唯独薪金不涨,是因为雇员的生产率并无随之提升,雇主当然也“无理由”自动大幅度加薪。

欲提升生产率,除了靠实力、努力不懈及革新,还有一个关键:创意。我当然不是否认政府奖掖的作用。可是,奖掖和津贴,只是支持和鼓励业界踏出第一步罢了,绝非必然因素,况且政府的奖掖和津贴,顶多是抛砖引玉的短时期措施,一定无法长期提供。据报载,某公司决定出资400万令吉,在公司建筑物顶层停车场部署太阳能供电设备以便开源节流。设备建好之后,每年的电费减少了30万令吉。该公司也获得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各项奖掖和减税,成功将成本减半,回酬时间也缩短了一半。如果该公司当初并没意愿踏出第一步,即使政府提供再多的奖掖,也于事无补。

创意绝对是每个人、每家公司、每个机构以致每个国家自我升值的源动力。遗憾的是,创意虽然可以通过各种训练和培养而生成,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大家也许听过以下的两个启发故事。某家调味料公司,提升了产品素质,也改变了包装,更加强了宣传,可惜销量依然保持不变。管理层开会时,人人都束手无策。这时,一个生产部的主管,弱弱的说:“我太太每次用调味料时,都要倾倒多次才够味。如果可以把导管孔开大一些就好了。”管理层采纳了这个idea把导管孔开大了三分之一,产品销量立刻倍增。另一家生产厂商,为了解决空包装箱子的问题而邀请数位工程师和专家提出解决之道。有人建议在生产线出口处,架设一个X光机来扫描箱子,也有人提议在生产线上,添加各种测量器和感应器,以便检测箱子的重量。一个包装工人找来了一把大风扇,在箱子出口处一吹,空箱子就被吹倒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