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贴心的课程 · 探索生命的脉络~趙祥和老师 “家庭照顾者的自我生命叙述” 2天工作坊

最贴心的课程~趙祥和老师 “家庭照顾者的自我生命叙述”
探索和了解自己的生命之树,迈入他人的生命之林
2天工作坊学习记录

 

【最贴心的课程】

为什么会称之为“世界上最贴心的课程”?

第一, 因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刚好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自我觉照呼吸静心,那是一个真实的贴心。

第二, 两天的过程,都是在述说对生命的关照/照顾,尤其是对“病” “老”的照顾,说的是照顾者面对的各方面痛点,这需要非常细微的了解和理解,整个过程,都是对照顾者和被照顾者感受和处境无微不至的贴心关怀,如果不够贴心聆听和了解,就不可能如此准确的说中在座那么多学员的心声。

第三, 两天工作坊,从树根到树干到树枝到树叶、果实的生命之树的创建,绝对是一个与心连接、与心贴近的过程,在完全接纳生命所经历过的所有过程中,找到比较清晰的生命成长脉络,看到走到这一步的脉络和痕迹,终於了解生命为什么如此的缘由。这是对生命最最贴心的理解和接受,包括对他人和对自己如此贴心的了解,不论对方在与不在,都在无形中心与心连接,让生命与生命终于得以彼此理解和感恩,这是一个自然、清晰、顺流而行,最终成型的过程,没有强求,没有刻意,只有终于看见的坦然和收获。深深感恩。

每一堂课,每一次生命学习的过程,都是一个对自己生命整理的过程。因为有了之前每一次课程在不同层面的整理,也因为经过了每一个必经的年龄层,来到这两天,看到自己终于理清了一个基本脉络,心中欣喜和赞叹,原来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和离开、每一个事情的发生和发展,确实有它必然发生和存在的意义。感恩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感谢孝恩辅导团队安排了一个这么实用的工作坊,感恩赵祥和博士现场的分享和带动,这两天工作坊的内容,给自己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非常实用”。不论是老师的概念分析、小故事分享,还是呼吸和画生命之树的体验和练习,都是句句到位,有时是提醒,有时是点破,有时是直接教授简单实用的方法,就看现场学员如何去吸收和使用。

两天工作坊收到的内容很多,无法完整重述,这里是以个人角度做的一些记录重点,作为给自己的提示和警醒,也是在内容整理的过程中,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看见和看清一些重点,对于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工作,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祥和老师带出的内容很多,其中有几个重点内容:

1、 学习的态度:被教的人也要学习怎样被教每一个角色都需要学习,照顾与被照顾都是一种学习。学习被教,学习被照顾。不论站在什么立场,都要有谦卑、学习和同理的做人态度,是一辈子的学习。

2、 生命的出路:让身心安稳是重点。 安稳,才能面对、回应和走过种种境况。 生命的出路:安顿身心。

3、 如何用简单的方式让自己的身心回到平静安稳的状态,静心修习是不二门法,没有捷径。

4、 接受:接受人、事、物会变/一直在变的事实。

5、 关系:关系可以是美妙的现象。 不要成为耗竭的能量,让彼此成为滋养的能量。

6、 向后退,才能看得清。

7、 学习,是为了“有方法”去“实践”。

8、 年轻时就该开始学习对老的了解。 学习如何照顾老人的同时,学习自己如何老,如何被照顾。

9、 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在现在这个“处境”? 为什么成为照顾者? 为什么成为长期唯一的照顾者? 这个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化解很多的疑惑和问题。

10、 生命之树,理清生命的脉络和痕迹,看到之所以发生和存在的理由。 看到周遭生命的来去赐予自己生命的滋养和成长。 找到一些生命轨迹的答案。

该如何行动和实践?如果用词语表达,个人觉得以下这组对照模式基本上说完了全部重点:

1 自动化 VS 意向性
2
概念式 VS 体验式
3
比较法 VS 接纳法
4
妄想性 VS 真实性
5
对抗性 VS 开放性
6
 消耗 VS 滋养式
7
过去未来 VS 此时此刻

破除想像 VS 享受生命
焦点转移 VS 觉醒开始

照顾没有局外人:是树也是林。

『当我们每天被推着走,闭着眼睛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时;却可能在当照顾结束时,人却不知下一步要往哪里去。因此,放慢脚步,沉思生命,看清自己,活化生命,是所有自觉没有时间的照顾者必须的自我照顾』——赵祥和博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课程精句摘录】

一、【自我在生命中的变与不变】人类生命的大叙事

1、“信念”、“规则”、“以为”……这类从“想法”到“感受”到“行动”的三角形规则,会是你的悲剧。

2、日复一日走在惯性里,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会走到这里。

3、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认识的那个对方或自己就是真的,不知道人一直在“变”,这是悲剧。比如,妈妈永远把30岁的孩子当着3岁、13岁、20岁对待,所以会有那么多冲突。

4、人们总是坚持“我的……”,同时也强迫别人要相信“我的”想法。(我执)

5、我一直用“你的方式”照顾你,我也会变成和你一样。

6、当你恨一个人,久了就会变成他。因为你一直在研究对方的每一个动作和意图,你研究对方越多,越会变成他。就好像当你左手说不要这个东西,却用右手拿过来。

7、要如何不变成对方,你要很清楚这些怨气从哪里来,当你自己很稳定的时候,怨气就会减少。

8、当你要24小时照顾一个人,那是一个极端的处境,你要去了解为什么你会在这个处境,这也是一个人认识自己的机会。

9、用自己的想法去判断他人(常常会误判),这是你在封闭自己的动作。 因为“封闭”而失去了很多“空间”。

10、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自我不会很困难,只是你不愿意。 为什么不愿意?因为习惯,因为安全,因为已经自动化(惯性)。

11、这个封闭式做法,会加深对照顾者的伤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在关系中开展】

从“关系”的观点来看,“我”大约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1) 关系之内:胎儿在母体内
2) 关系之中:婴儿至学龄前主要照顾者中
3) 关系之间:学龄后
4) 关系之外:成年后的灵性

 

12、怀孕对自我的影响:胎儿在母体中很舒服、安全,这个感觉至今难以忘怀,还在寻找,类似天人合一。

13、婴儿出世的大哭,是用生命灭绝的方式告诉妈妈,我饿了,我不舒服,很想回到妈妈肚子里去。

14、照顾者(可以是妈妈、修女、任何一个照顾者)在照顾婴儿长大的过程,是在训练婴儿调整自己。

15、当妈妈(照顾者)很忙,照顾不到的时候,婴儿大哭,得不到妈妈的及时回应,成为一个“破洞”,这个“破洞”形成了“人格”,于是有了好/坏、对/错等是非分明,一个深刻的东西形成了,就是妄想分裂状态。

16、小孩子发脾气、哭闹,是为了得到“抱/爱”,他会终其一生在找有没有人帮我“补这个破洞(抱/爱)”?长大了找同学、恋爱,就是为了“找一个人”来“补破洞”,但是这个破洞却越搞破得越大。

17、人终身都在找人补破洞,在用生命的力量去找人补破洞。

18、有没有办法超越这个破洞。

有。那就是在关系之外。 在灵性层面,如基督教的神学带出的上帝,包括很多宗教都有的方式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关系与意义】

19、关系应该走到滋养,不要成为耗竭,要成为彼此的滋养

20、你与被照顾者之间有没有存在感和意义感。

21、人可以只是坐着。 但大家觉得不可以只是空坐着,总是要找东西把它填满。

22、照顾和被照顾:照顾者要学习怎么去照顾; 被照顾者要学习怎样被照顾。 照顾和被照顾应该是美妙的关系。

23、就像去剪头发,理发师学习剪头发,顾客要学习怎样被剪头发。

24、大家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以为学习的人要学,被教的人就是被教。 其实,被教的人也有学习怎样被教。比如博士班的人要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如果你不愿意学习,是不可能被教的。 “学”与“被教”是双向的。

25、妈妈帮植物人的儿子插鼻管,不会插到儿子鼻子流血。 而护士插鼻管常常让病人流血。

——因为妈妈跟儿子是“母子关系”,心贴着心。妈妈能体会儿子呼吸非常细微的变化,配合儿子的呼吸去抽他的痰。

——而护士只是“医病关系”,没有心贴着心的感觉,只是例行公事完成工作。

 

26、普遍上人与人之间都维持着一定的距离。忘了对方是一个“人”。 对作为照顾者的妈妈只是用“妈妈”的角色要求她,没有把妈妈当“人”。

27、“角色”没有高低,照顾者和被照顾者是平等关系,是这一生学习的机会。

28、不要坚持“单一”的角色,角色会一直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系中的自我、独立与相依】

29、我们的自我是既独立又相依的。

30、站在一个位子会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比如,我站在2楼,对于1楼的人来说我在他上面,但是对于3楼的人来说我在他下面。

31、一切都是刚刚好或刚刚不好,好或不好都是恰好的状态。

 

【照顾自己的方法】

32、用一个小时吃早餐。
33、找到一个稳定的自己。
34、找回你后面这个稳定的力量。

 

【自我觉照】

35、正念Mindfulness:这里的“正”不是正和歪的正,不是正或邪的“正”,而是“刚好”的意思。

36、正念(Mindfulness)我喜欢用“自我觉照”来表达。自我觉照=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37、避免自动化。不要太固定化,不要总是吃同样的东西、走同样的路。

38、要破除惯性。

39、你有多大能耐对付自己,你就有多少能力影响别人。

40、你要做谁的主人。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主人,但不是你认识的那个你。

41、对于人生中的问题,有时候,你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某个程度上就是个“问题”。不必急着去解决,时间到了它自己会解决。(这里不是指工作上的问题)

42、人生大部分的问题都不可能被解决,可以与问题相处。

43、越大的问题,影响的因素越大,如果急着去解决,有可能会是灾难。

44、问题就像自己的尾巴,像狗追自己的尾巴,你追的越快,问题越多,不追,问题就停在那里。

45、要用Being同在的方式。

46、行动模式:Doing more。是生存的基因。
同在模式:Being more。是生命的基因,生命的姿态。
你不用同在模式,是因为你害怕

47、身心都一样,对于一些问题,你越不允许它存在,它会用越大的力量告诉你:“我一定会存在”。这是对抗关系。

48、全身Scannig:自我觉照,呼吸,静心。 如果睡着了,说明身体过度疲累。生理的身体晚上需要休息了,但是心理告诉你不可以,一定要赶完工作,造成过度疲劳。照顾者多数会有这类现象。

49、伤害身体的其中一种方式是“闭气”。人紧张时,会把呼吸关闭(闭气)。我们不需要控制呼吸,身体自己会呼吸。

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之树】大叙事

【让自己稳定】安顿身心

1、 老师说故事:小时候一位陌生的老师在长途巴士站买了一个便当给他,这份陌生人的关爱,在今后的生命中开花结果,在工作中给予陌生人的帮助。

2 从制作生命之树的过程中,去找到自己生命的力量。

3、 我们很容易把过去的生命经验标志成一个负面的经验。在画生命之树的过程中,要试着去看待这些经验带给你什么?

4、 生命树不平整的地方是你生命的痕迹,在当时那个条件下是“正常”的,如果那是一个“痛”,那个“痛”是千真万确的。感觉痛,不是不正常,不是不对。比如,你没有办法选择父母、选择社会等等外在的东西,一旦你陷入这个选择,你在生活中(或照顾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5、 在照顾或咨询引导的过程中,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无助,甚至感到绝望,那时因为你自己还不够稳定,还没有足够稳定的力量去担当。一个照顾者需要身心稳定,才有办法让自己去突破。

6、 如何让自己稳定?练习。呼吸觉照练习的关键,是要练习一种方式,让自己看清楚了才去回应,就比较容易让自己退一步,慢慢会看清楚那是什么情况。

7、 惯性的内在原理:如果你担心,这个担心会跟着你的想法去编故事,就会越来越担心,这都是自己“练习”出来的。所以要练习呼吸,让我们稳定下来,去看清楚,有能力去回应。

8、 有能力去回应,就是责任,你就负起了责任。如果你没有能力做适当的回应,就无法负起责任,那就是乱反应

9、 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想法”在起变化,而不是“事实”在起变化。

10、 跟着想法一直想下去,就会陷入恐慌

11、 让自己稳定的练习(方法之一):注意自己的呼吸,站立时感觉自己身体的重量。

12、 画树的叙事方法:是一个空的架子,是一个隐喻。

13、 把故事说出来,是语言的一个力量。

14、 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的进行式,事实已经发生完了,但是过后会一直持续变化、发生。

15、 你有论述的建构跟架构,在说故事的时候,每一次都不同,故事会跟着时间和经历改变。如果没有树(符号)去定位,你就无法稳定地看清楚。画树的过程,是让你去发现你的主题核心(Self自我)。

16、 聆听别人的生命之树故事分享,是认识别人的生命树,从对方的生命经历学习。

17、 回应是给予对方回馈,要尽量给予一些滋养

18、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接受了另一个角度,这个过程因为有另一个角度,可以化解自己的无力感、绝望感。

19、 有些问题不需要去处理,需要的是强壮你自己。

20、 我可以精准地照顾你,是因为我有这个能力照顾你。

21、 用觉察找到一个后面的位置,这个后面的位置就是主体性。(退后一步看问题)

22、 要活化故事,催化生命。你只要去说它(你的生命故事),它就会在。一直说它,它就一直在。如果不说,它就只是一个片段。

23、 要让自己从单一的局限中被扩大,从中找到自主和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顾者的角色】如何形成?

24、 一个家庭有很多家庭成员、兄弟姐妹,为什么总是那一个照顾者被锁定?

  1. 因为一个家庭的资源有限。可能有些兄弟姐妹结婚有了家庭,能量的流动自然会找到一个“出口”,就是一个“未婚者”来成为照顾者。
  2. 这不是谁特意的安排,而是能量的自然流动。
  3. 因为你的能量是最稳定的。否则如果硬要推给另一人成为照顾者,他承担不了,那个“出口”可能会破掉。
  4. 因为华人重男轻女的传统,“照顾”的角色属于女儿,“被照顾”的角色属于男人。所以多数有家中的女性承担照顾的工作。

 

25、 关于孝顺:你是否孝顺,不是被教导的,而是靠感情的连接。通过各式各样的课程学习,为的是让自己清楚以后该如何做,但面对关系时,还是会搞不清楚,那是因为有感情的连接。

  1. 如果照顾者是女佣,女佣的本质和家人是一样的。
  2. 女佣照顾雇主多年后,雇主去世,如果马上为她换一个雇主,她会面对很大的问题。因为她没有哀悼期。因为她不是家人,她的哀悼期被剥夺了,她的感情连接被切断了。
  3. 护士:护士也照顾病人,但是和女佣不一样。护士再怎么长时间照顾病人,都不是24小时照顾,护士有回自己的家,她没有家人般的感情连接。
  4. 而女佣就住在雇主的家,是24小时全天候照顾,几乎就是家人一样。

 

26、 一个人成为家中被锁定的唯一照顾者:因为文化、家庭动力、个体之间的强迫,整个家庭撑不住,就会压在一个人身上。

  1. 如果她照顾父母10年,放弃自己的工作、交际、娱乐,全天候照顾。10年后父母去世了,她自己要做什么?她的生活的完整性已经被剥夺。
  2. 家庭照顾者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处理不好会失衡,到最后她也变成需要“被照顾”、忧郁、生活失能症(比如不敢独自上街,不知道如何看电影)。
  3. 华人孝顺文化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叫作“性别歧视”。照顾者的角色会推给家中的女性,这是华人传统文化。
  4. 不要叫年老的父母改变,很难,因为是一个很强大的文化。这个文化就是“压迫”,副作用就是压迫,尤其是压迫女性。
  5. 什么叫做文化?文化中包括着很多的仪式。仪式包涵了文化。文化的力量很强大,因为跟祖先有关,跟鬼神有关,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6. 在马来西亚,因为有不同宗教,对副作用有舒缓的作用。
  7. 作为家庭的照顾者,是个学习的机会,看看把自己放在什么位子。
  8. 退后:可以移动。前进:可以关爱。
  9. 要学会让自己有弹性的移动,摆放在一个好的位置。
  10. 如果完全不能接受华人文化,会有很大的代价,会与父母感情断裂。
  11. 所以每个人都要多学习,学习更多之后,就有机会去做选择。
  12. 文化的传递是靠感情的传递。一旦你想要完全去除你的整个感情,就会跟整个“根”切断,包括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都会断掉,你愿不愿意?
  13. 在这个课题中,讲的是感情,没有理性,不能说道理。
  14. 你不是要选择“全有”或“全无”,否则会处于分裂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与自我统整】

27、 老年课题

  1. 你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你老了就是什么样。
  2. 你年轻的时候好相处,你老了就好相处。
  3. 老人看医生不会好,因为医生只看他的病,没有看他的人、他的心理、他的社会处境变化等等。医生只给老人吃药,但是老人很难好好吃药。

 

28、 心理健康与自我统整

  1. 自我安处:自己安排行程,做各种事情。
  2. 自我更新: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的脚步。
  3. 自我超越:对生命的末期没有回避,可以坦然面对,和家人讲好如何处理后事安排等等。
  4. 心理健康的标志:愿意学习,愿意重新整理生命历程,这个很重要。
  5. 不是到老了才学习,要在年轻时候就开始学习,学习你怎样被照顾。
  6. 照顾是要给出尊严
  7. 你很坚持的东西会带到年老去。
  8. 所以年轻的时候要学习好相处,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因为老了的时候需要他人的帮助。
  9. 年轻的时候就要学习更新,让自己更健康。
  10. 健康的意思:我顾到我的情况,也顾到你的情况,就是健康。
  11. 不健康:他不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更新的能力。在工作中总是被安排,无法安排自己。年轻时无法安排自己,老了很难被照顾。

29、 年轻时的心理健康也预测了老年时的心理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简单说就是:

  1. 我们是否有多元的因应策略和弹性
  2. 我们是否有能动性
  3. 对外在环境是否有回应能力
  4. 无论独居或和家人住,情绪都表现出稳定性
  5. 自我更新的能力。
  6. 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
  7. 可以自我统整
  8. 自我超越的倾向,可以谈死亡,可以为自己做准备,具备存在的勇气,但不代表对死亡没有焦虑,而是这个焦虑让他看到了自己的灵性

感谢赵祥和博士的无私分享。感谢生命之树在内心越来越投入沉淀的过程中成型,让生命有机会看到一些缘起缘灭之播种和收获。

深深感恩。深深祝福。祝福所有。

(照片:2017.12.09&10.随手拍/ 文字:2017.12.11.随手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