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权衡之道──切割 ▎靠拢

权术的变诈:夜壶该踹还是砸?(下篇 )

活着的萧何跟死去的韩信差异大乎?此差异足以论成败乎?史评经常以惨死或善终来区分和诠释历史人物的成败,甚至批判所谓失败者的性格缺陷,近乎荒谬地鼓吹尔虞我诈才是人间正道。

 

上篇说到文种的雄才大略和实践功绩令勾践害怕,勾践灭吴后,露现他的变态和狰狞,竟把吴王夫差12年前赐死伍子胥的那把宝剑丢给文种,要文种去黄泉对付死鬼夫差!

越王有他世所罕见的坚毅卓绝,但,少了胸怀韬略,腹隐机谋的文种,没有君臣完美结合,越王要复国称霸,把吴王逼死,那根本就是个永在沉睡中的梦,即使梦见有这麽一天,在虚拟中,还得提醒自己全是假的。

文种之于勾践,跟两百多年以后,萧何之于刘邦有酷似之处。从刘邦投奔项梁反秦,再经过4年的楚汉战争,到他立国称帝,足足经历了九年多的光景,一直来,萧何风雨同路,当了丞相。

视萧何为「生死一知己」的第一号战将韩信,经萧何月下快马追回来,再极推荐,被拜为大将军,也形影不离地联手辅助刘邦创建汉政权。萧何告诉过刘邦,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国士无双)能帮助大王您实现创国大业。换句话说,以当时的情况,韩信是独一无二的军事奇才!

刘邦是在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防了韓信6年后,老婆吕后跟萧何串通,由萧何把好同志韩信骗到京城的安乐宫干掉!

汉朝初创,皇帝刘邦搞个论功行赏的封册会,萧何名列第一,功劳最高;由于有些争议,刘邦作出的解释是,楚汉相争那些年,萧何儘管没随军征伐,却负责镇守关中,调配资源,四处张罗,还得想方设法运送军粮及其他物资到前线去,那样的支援相等于是一场场在大后方的艰钜战争,堪褒为万世之功。

刘邦特允萧何可以配剑,穿鞋上殿,入朝拜见汉王不用行趋礼,被皇上召见时,也可以不直接喊名字;也就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享有此殊荣的历代权臣并不太多,一些反而是「抢」来的,譬如董卓、曹操和司马懿。

将军不是阉人,必有将军之风

为什么勾践容不下文种,刘邦却如此仁厚大度,对萧何深信不疑?如果刘邦因萧何有「万世之功」,那韩信也该被同等善待呀,其功可是被公认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的,这刘邦怎么会不懂?

问题在于韩信的丰功伟绩是战场上打出来的,比萧何运筹于帷幄之中的「万世之功」更曝光,更让天下人有目共睹,而且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竟然广受朝野所公认,是家喻户晓的神话;关键就在于韩信太强,强到有人进谏,劝请他自立为王,不需要寄刘邦蓠下,不必在乎嗟来之食,他也强到能够让人撒播信息,造谣他蠢蠢欲动,串谋叛变,就要举兵造反。

除了个人性格因素,韩信大将军毕竟还是有将军作风,内敛隐忍,深沉且不外露这等等趋吉避凶的谋生之道,对他可有个限度,本将军把战给打好、打胜,把大军给严管得特强、特好才是最重要。本大将军百战沙场,你死我活杀个天昏地暗,是跟秦楚短兵相接的杀戮,雄赳赳的姿态总不能见上就缩得软趴趴,像个阿谀谄媚的阉人那种,是故,因有功高震主之嫌而引起刘邦猜忌提防,特别把安全防护升级加密。

刘邦是在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防了6年后,刘邦的老婆吕后跟萧何串通,由萧何把好同志韩信骗到京城的安乐宫,让吕后在御林军中精挑的突袭手把他给制伏。儘管有说法称刘邦曾因韩信功绩赫赫,曾赐他「三不死」承诺(也有四不死之说),意思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四不死之说加上见人不死);结果还是别具匠心地用麻袋把韩信捆住,头也给套了,乌鸦鸦地于长乐宫悬锤之室,以削尖了的竹竿(竹刀)把他捅扎至死。

韩信恼恨被女人和小人所骗,可是迟了,连他韩家三族(父、母、妻三族)也惨被诛杀;所以说,韩信比遭受越王勾践赐死的文种更悲惨难看。但是,历史总重複台上演,讵料1826年之后,明末一代抗清名将袁崇焕也死得跟韩信前辈一样样冤枉、悽厉!

韩信是个旷世军事奇才,却是政治白痴,既不懂政治的风险,也一点都不敏感。或许,才气逼人的韩信本来就恃才放旷,难免傲睨得志,并不是他完全不懂政治,而是不屑去懂去玩,甚至打从心底就鄙夷!不管怎样,楚霸王项羽之死,刘邦天下已定,依君王之术的衡量尺度,这一变,让他顿失去原有不可或缺的份量与价值,流氓皇帝刘邦不只一脚把他尿过的老夜壶踹进床下去,还拿出来狠狠砸个稀烂,毁灭报销。

问题在于韩信的丰功伟绩是战场上打出来的,比萧何运筹于帷幄之中的「万世之功」更曝光,更让天下人有目共睹,而且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竟然广受朝野所公认,是家喻户晓的神话;关键就在于韩信太强,强到有人进谏,劝请他自立为王。

在韩信眼中,刘邦了不起只有能力带十万大军,而他自己,带几十万甚至百万雄军,超级大队都没事,而且多多益善。你刘邦是老闆,是皇上,你靠我打天下,对我有需求,也有要求,我难道对你没有要求吗?!

韩信不知的事:知已变小人

这可能是韩信大将军的态度,这态度照理并没啥大错,但代价高昂。可他没看出时过境迁的变化是如何刷新了韩信对切割与靠拢的拿捏议程,又如何审时度势地做到自保安全的极限,这点就过于天真率直了。

韩信一直当萧丞相为「生死一知己」,临死前才认清对方早已变了,变成「索命一小人」,萧暗地里非但切割了跟他的关係,揣摩清楚上意,紧紧靠拢老闆及老闆娘,还不惜撒谎欺骗他,设陷坑死他。这一幕血淋淋揭示一个残酷事实,在权术政治面前,要掌握好「揣摩上意的诀窍、左右逢源的管理学问、趋吉避凶的谋生之道」,变诈才是硬道理。上面变诈了,下面早就迫不及待应付形势之需而求变自保,仁义道德是个屁,比夜壶还臭。

韩信死了,再看看这位大名鼎鼎的大丞相萧何吧──

韩信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所以,对韩信而言,没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深谙顺应时势,利弊权衡之道,且被誉为成熟政治家的萧何呢?他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半点都不能让自己被连累,不能一个不慎翻覆在韩信的任何差池。

很明显的,韩信的黠慧揭示,政治的权衡之道包含了一个关键,就是切割和靠拢,讲白点,即见风转舵。别说是官场,君不见职场政治的游戏规则不也如此吗?萧何尤其高明的是,他能把刘邦当作一本书来读,儘管他必须假装让主公感觉,皇上是赤帝之子,是千古人主,是下面的凡夫所不可捉摸,深不可测的。当萧何一看懂刘邦伉俪对韩信已起杀机,他就必须选择跟韩信实质切割以自保,而且必须做给主子看得清清楚楚,看得深信不疑。加上自己当年是韩信的伯乐,又是韩信崛起为大将军的推荐人,说啥韩是国士无双,好像只有天上才有……如此一来,自己态度若不决绝,立场若欠明确,行动不够乾脆,必然祸从天降,灾向地生!

在韩信眼中,刘邦了不起只有能力带十万大军,而他自己,带几十万甚至百万雄军,超级大队都没事,而且多多益善。你刘邦是老闆,是皇上,你靠我打天下,对我有需求,也有要求,我难道对你没有要求吗?!

刘邦龙心大悦 萧何陞为相国

萧何自然向吕后(吕雉)靠拢,吕后一心要干掉韩信,萧大丞相表现机会来了;韩信没懂透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太行了。萧何马上献计策划如何擒拿韩信,还负责以欺诈手段把韩信骗去送死。他这么一来肯定得到吕后的信任。韩信死后,刘邦龙心大悦,一打仗回来就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大赏特赏!

萧何把这个相国一直当到他归西为止──韩信被诛杀的翌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刘邦和吕后之子刘盈继位,吕太后开始临朝听政,刘盈无甚实权。这位吕太后很霸气,不过跟萧何还能相敬如宾,相安无事。萧何只慢了韩信3年,慢刘邦2年之后逝世,一生能被刘邦当作「须臾不得离之」的 夜壶,连「方便完了就一脚踹进床下去」都没有,能活到64岁善终,还真不容易!

说不容易,因为一路走来,刘邦对萧何也有疑惧,问题在于萧何把主子的心机揣摩得太透彻了,否则,他也很难比韩信活得耐久。

话说─ 萧何一直留守关中,刘邦长时间上战场打仗,他能心安踏实吗?不能!所以,总是派人到后方来慰问萧何,打听近况。萧何在后方治理有方,深受民间百姓爱戴,名声委实不小,他为避祸,自动把数十名子孙兄弟送去前线的刘邦军营当兵,名为打仗,实为上战场去当人质,让刘邦踏实(文种可能就没参透勾践的这个心机)。

萧何在协助除掉韩信后,马上被拜为相国,刘邦派500士兵保护他,其实是在监视,另外又三不五时派人探问,萧何为避免猜忌,特意干了几件自毁声誉的违规事情,惹些民间非议,再向刘邦请罪,这摆明是自导自演,志在避祸的政治秀。这自毁名誉的事他后来还再做了一些,得以安度晚年。他了解自己名声好,百姓依附他,如果以不断善待百姓而扬名,刘邦会担心他煽动关中百姓造反,肯定又心有纠结闹鬼。

萧何连在生活作风方面都非常简朴,大佬刘邦慈心大发所慷慨赏发的奖励品和银钱都悉数拿出去捐给国家军队,不敢佔据享用。

总感觉这种生存之道犹如贪生蝼蚁,整个姿势是乞跪延缓死期的求刑,活着的萧何跟死去的韩信差异大乎?而且,此差异足以论成败乎?史评经常会以是惨死或善终来区分和诠释历史人物的成败,甚至批判所谓失败者的性格缺陷,近乎荒谬地鼓吹尔虞我诈才是人间正道,孰不知有很多人在权术底下活着,却已经死了。

总之,刘邦基本上还是信不大过萧何这老管家的,是老管家太精明谨慎到让刘邦没法子把他给「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君臣之道、帝王之术走到这一步,委实也太畸形扭曲,把太多历史脸谱一个个给抽搐、痉挛得龉龊不堪,毫无真人性(较具真性格、真性情、敢展露人性的,多遭横逆),更不成人形!

权术的变诈形同处理夜壶,利用了就臭气冲天,那么,该踹开还是砸毁呢?

30-12-2017

发表评论